為何會有兩個國網?第一個“國網”無非國家電網,電力行業自是不陌生,第二個“國網”則是遲遲未掛牌成立的中國廣播電視網絡公司。近日,有消息傳出,中國廣播電視網絡公司(以下簡稱“廣電國網”)的領導人選終于落定,國網有望在春節前掛牌。希望這不再是繼高層變動之后的另一個“逗你玩”的戲碼。而關于國家電網插足三網融合,力促“三網”變“四網”以及中國廣播電視網絡公司或將于年內掛牌成立的消息盛傳之下,讓人禁不住想問,國家電網、廣電國網為何緊扣三網融合?他們之間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關系,其中又牽涉怎樣的利益博弈?
國家電網插足三網融合力促“三網”變“四網”?
當電信系與光電系還在為“三網融合”的主導權而纏斗不休時,國家電網已經強勢入場。電信網這些年發展迅猛,尤其在移動網絡領域風頭一時無兩,然而3G還遠遠未能全面實現。而在有線網絡領域,電信系的網絡并非無可取代。而廣電系則更是因為內部網絡不統一而焦頭爛額,遑論有效參與“三網融合”。
不早不晚,正值三網融合熱炒之際,國家電網提出電網與其它三網融合,并被外界稱為“四網融合”。
“我們的工作是支持三網融合。”2010年8月18日,國網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稱國網信通)總經理劉建明在接受采訪時避談“四網融合”概念,其所在單位國網信通是國家電網負責電網與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融合的執行方。
2010年7月底,國家電網總經理劉振亞在“智能電網國際論壇”上稱,“通過實施電力光纖到戶等智能電網工程,將使電網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等有機融合”。這一表態旋即被解讀為國家電網將借發展智能電網切入“四網融合”。
實際上,目前正開展的“三網融合”都困難重重,各方利益博弈激烈,如今,國家電網再“插”一腳,引起其它利益方反彈也并不意外。
工信部電信經濟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楊培芳直陳“四網融合概念不通”;工信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旗下賽迪顧問公司半導體研究中心總經理李樹翀則說“‘四網融合’完全是個‘噱頭’”。
疑似“四網融合”
劉振亞在“智能電網國際論壇”展示的PPT中,有一張圖表顯示,電力網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被并稱為公眾網,并被接入OPLC(光纖復合低壓電纜,即在低壓電纜里復合一根光纜,實現電力光纖入戶)。
這被外界視為國家電網有意借“光纖入戶”實現“四網融合”,但劉建明否認國家電網曾提過“四網融合”、“四網合一”等說法。他解釋:“國家電網提的是通過電力光纖到戶,支撐三網融合。電力光纖到戶也可以為傳感網、物聯網、泛在網服務,這都是發展的方向。我們正在測試,目標是為每一家百姓用戶提供300兆的帶寬。”
而國家電網提到的融合,劉建明解釋稱就是指通過OPLC,把通信網絡接入到老百姓家里。“這樣老百姓家里就不用布很多線,所有其它網絡的設備都可以使用光纖復合低壓電纜。”
劉振亞表示,電網網絡資源豐富,通過電網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融合,可以大幅度減少重復建設和投資。
劉建明稱,國家電網公司的電力光纖有40多萬公里,主要是為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服務的,電網與其它網的融合是為了實現能源流、信息流的高度集成和綜合應用,更好地適應清潔能源、電動汽車、三網融合等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也就是國家電網可以提供一個新型公共服務基礎平臺。”
據國家電網介紹,電網與其它三網的融合工作已經展開試點,北京的蓮香園小區和阜成路95號院、沈陽八王寺圣水源小區、上海越富豪庭小區等。
從國家電網了解到,對于新建小區將直接使用OPLC.目的是利用OPLC可以免去其它電信、電視線纜的安裝,使新樓總體造價更低,也減少了多種線纜維護運營的工作。而對于已建小區,國家電網將通過自改或與第三方合作改造相關設施,使之達到OPLC的標準。
劉建明稱,整體上,電網與其它三網的融合工作也是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的一部分,整體進度與國家電網的智能電網建設情況相符。
而據2009年國家電網頒布的“智能電網”發展計劃,2009年至2010年為規劃試點階段,2011年至2015年為全面建設階段,在2016年至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
爭奪“最后一公里”
顯然,家電網避開“四網融合”概念是有意錯開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等各方的利益沖突,但其設想仍然遭到其它各方的批評。
楊培芳稱,三網融合是電信網、電視網、互聯網,三種不同結構、不同服務的社會化的信息通信網絡,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為社會提供更豐富、更方便、價格更低廉的服務,而“所謂利用電力部門自建的光纖形成第四網絡,在技術和業務范圍上與現代電信網毫無二致”,并與融合的真諦不符。
而李樹翀表示,三網融合是國家層面的事情,而“四網融合”不應放在國家層面討論。
無風不起浪,各方激烈批評正是由于一旦國家電網設想的“新型服務平臺”得以成功實施,將對其它各方利益構成威脅,它意味著電信、廣電運營商必須借助國家電網的通道才能達到最終用戶。
對于這“最后一公里”爭奪從來都是刺刀見紅。李樹翀稱,電信各運營商都是搶著入戶,因為一棟樓房,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