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網改造將帶動智能電表需求大幅攀升,這對于整個市場而言是巨大的利好消息,相關企業的電表產銷數額有望創新高,研發、制造、銷售、維護等全產業鏈都有望共享這一大蛋糕。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宋智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智能電表是智能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連接輸配電環節和售電環節,智能電表的普及必將帶動整個智能電網的興建和管理。
農網成智能電表增量主戰場
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場預測,一方面又是企業太多招標量太少造成的產能過剩,要想突破這個畸形的局勢,必須尋找突破,而這個突破點就在于農村的電網改造。杭州炬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敏華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說,隨著目前城市智能電表招標目標的完成,大部分智能電表企業開始把目標轉向農村電網改造所帶來的巨大市場。
近日,國家電網公司召開2014年工作會議,明確表示2014年計劃安裝新型智能電表6000萬只,較2013年計劃量翻番。業內分析指出,農網智能電表需求今年將繼續放量,成為智能電表市場增量主戰場。
據了解,去年年初的2013年國網工作報告則要求,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技術,建成新一代智能變電站示范工程,推廣分布式電源并網、智能電網調控系統、配電自動化等項目。安裝智能電表、新型電表各3000萬只,改造電表300萬只。對比兩年工作計劃可以發現,2014年量化了建設新一代智能變電站、智能化改造變電站的工作目標,同時智能電表安裝量由3000萬只提升至6000萬只。
2013年,農網用智能電表首次納入國網電能表招標,未來智能電表市場增量將轉移至農村電網。國家電網此前規劃,2015年前完成2.3億只智能電表招標。有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13年總量已達2.3億只的預期量,2.3億只規劃并未包含農村電網智能電表需求。
隨著農網改造步伐的加快以及舊式電表的更換,未來的智能電表市場仍會走上高速發展的階段。丁敏華對智能電表未來的發展充滿了巨大的信心。
受益于智能電網市場空間巨大
隨著新能源技術、智能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創新突破,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孕育發展。智能電表和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產品是智能電網建設的關鍵終端產品之一。丁敏華告訴《中國電力報》記者,經濟的發展,使得電力需求不斷增加,要求電力投資持續加大,帶動了電網建設,特別是智能電網投資的增加,為智能電能表和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產品提供了發展空間。
當前,以能源多元化、清潔化為方向,以優化能源結構、推進能源戰略轉型為目標,以清潔能源和智能電網為特征的新一輪能源變革正在全球范圍推進。智能電網在其中發揮著核心和引領作用,并已成為未來電網發展趨勢。
在丁敏華看來,智能電網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電力系統發展變革的最新動向,并被認為是21世紀電力系統的重大科技創新和發展趨勢。智能電表作為智能電網建設的重要基礎裝備,加快其發展對于電網實現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隨著電子、信息、軟件、通訊、機電控制等技術的發展,目前我國電子式電能表產量已占絕對優勢,正逐漸替代原有的感應式電能表。相關技術的發展,推進電工儀器儀表產品技術不斷升級。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2016年我國的智能電網就進入到完善提升階段,就會對一部分老、舊的電表進行升級換代,因此2016年之后我國的智能電力儀表市場仍將得到大幅度的增長。
部分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的企業應當提前做好戰略規劃,適時收縮戰線、適度調整業務布局才是明智之舉。宋智晨對正在走向國際市場的智能電表企業提醒,進軍海外市場的企業應當根據海外電表購買商的要求保障產品質量,避免標準不同和安全不合格而遭遇抵制。國外權威認證包括荷蘭KEMA認證、歐盟MID認證等。
有關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隨著全球智能電網建設及電網改造的全面推進,國際國內智能電能表市場面臨巨大的發展潛力,根據國家電網公司《十二五電網智能化規劃》,僅國家電網公司向電能表和集中抄表系統的投資就將超過500億。有業內人士大膽推斷,2020年全國智能電表還有過千億元的市場容量。
不斷壯大才能贏得市場
目前,我國智能電能表技術水平、制造水平和應用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隨著國際智能電網建設不斷推進,智能電能表的市場需求規模快速擴大。全球智能電網建設的需求將形成廣闊的智能電能表市場,為我國電能計量儀表行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面對如此巨大的智能電表市場,民營企業因技術實力缺乏、龍頭企業壟斷等問題遭遇尷尬境地。民營企業該如何突圍?在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宋智晨看來,一方面,民營企業應積極與國有企業、電網公司溝通交流,加強合作、避免直接競爭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生存壓力;另一方面,提高研發、兼并重組等工作必須盡快完成,民營電表制造商只能通過壯大自己來贏得更多發展機會。
此外,要完善本地配套設施。目前,智能電表行業企業多集中在長三角等南方地區,因此,其他地區的智能電表民營企業要想打造出影響力,必須要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
人才儲備也是關鍵。不管是發展何種產業,關鍵是要吸納人才。智能電表是高技術產品,在產品研發、制造以及質量控制方面的要求非常高,而目前的人才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完善人才配套成為民營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