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復合增速約30%,不過截至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數量僅為日本的10%和德國的25%,市場空間很廣闊。與中國當前近似的日本上世紀80年代,曾因人力成本上升驅動機器人行業10年復合增速近50%。
由此預計,未來3年中國該行業復合增速可達30%,爆發性增長可期。
中國工業機器人應該采取差異化的競爭戰略,在一些量大面廣的應用領域率先取得突破。中國應該采取差異化的競爭策略,走和谷歌不同的道路,大力發展那些量大面廣、相對中低端的工業機器人的應用。
中國工業機器人應該采取差異化的競爭戰略,在一些量大面廣的應用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我國工業機器人須采取差異化的競爭戰略
2014年伊始,中國工業機器人即迎來重大利好。工信部發布《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了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目標、方向與方式,受《意見》影響,法因數控、日發精機等概念股一度漲停。
而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此前預測,到2014年,中國將成為工業機器人最大的市場。
然而,從目前情況來看,受制于成本高、規模小、可靠性不足等因素,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市場尚未充分釋放。中國工業機器人應該采取差異化的競爭戰略,在一些量大面廣的應用領域率先取得突破,以此促進關鍵技術的研發,最終實現整體水平的提高。
和前景廣闊的市場相比,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盡管已有一批企業從事工業機器人技術的開發,但尚未形成較大規模。另外,由于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中國工業機器人在成本和可靠性上與國外仍有一定差距。
中國工業機器人應該采取差異化的競爭戰略,在一些量大面廣的應用領域率先取得突破。中國應該采取差異化的競爭策略,走和谷歌不同的道路,大力發展那些量大面廣、相對中低端的工業機器人的應用。
雖然國家層面早已將工業機器人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中,不過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諸多技術難題尚未攻克,產業蘊藏的巨大市場容量尚未得到有效釋放。
市場容量待釋放
在勞動力成本上升、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等背景下,中國市場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據國際工業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08~201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平均每年安裝量約15000臺,2012年新安裝量為24800臺。
從政策導向上看,工業機器人也是較為受益的產業。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工業機器人作為高端裝備制造的重點領域,是直接受益的產業。
此外,在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還將調整產業結構作為主要任務之一。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包括三個方面:裝備改善、品種質量和兩化融合。其中裝備改善和兩化融合都與工業機器人密切相關。
全球工業機器人裝機量穩步提升,其中亞洲增速較快,在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汽車、電子等使用量較多。從競爭格局來看,日、歐系的ABB、KUKA、FANUC、松下等占據了領先地位。從國內市場來看,2012年裝機量近2.7萬臺,相較上年增長了19.5%,但90%以上市場都被ABB、FANUC、安川、CUKA等壟斷,同時國外品牌商加快在國內的建廠,加劇國內競爭程度。
發展機器人將成為國內產業轉型的重要推手之一。勞動力成本提升、機器人單體價格下降使得普遍使用機器人的經濟性大大提升;國內制造業面臨的雙重危機倒逼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推廣應用。國內機器人企業應對國際品牌商的咄咄逼人之勢,首先將系統集成作為自己的突圍重要手段,其次,我們認為采取立足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挺進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策略甚為可取。在宏觀政策層面,管理層頻出規劃力推國內機器人產業步入快車道,為本土機器人企業營造了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