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開始,我國以年產值過萬億的優秀成績,不但成為世界上頭號電線電纜生產大國,更是奠定了電線電纜行業在電工電器行業的基礎,地位僅次于汽車整車制造業,但這些光環背后,仍然未能改變中國電線電纜行業“大而不強、大而混亂”的現狀,非標產品滿天飛,已經成為阻礙中國電線電纜行業發展壯大的根本因素。
因為非標產品、偽劣產品,讓中國電線電纜生產企業在重大工程面前錯失良機,甚至一些重大工程,如對電纜產品要求比較高,但利潤也比較豐厚的工程,談起國內電纜產品的表現有些夸張。但不管國內電纜產品是否有其描述的那般可怕,顯然,國產質量差的印象已經給人留下了,而一旦留下這種印象后,短期內難以改變,而短期內想取得工程方面的信任則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我們看到,即便是國內電纜生產企業拿著合格的產品去找項目單位談,也出現了唯恐避之不及的現象。而且最為令人氣不過的是,國內電纜產品價格相較于國外進口產品低很多,即便是在質量同步的情況下,一些采購單位寧肯花高價買進口的產品,也不敢嘗試使用國內合格(且低價)產品。
另外,尤為尷尬的是,國內一些正規的電纜生產廠家,生產出來了合格的產品,高端項目不敢用,低端項目用不起,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低端項目用不起這個問題也很值得一提,比如在國內一些小型項目,甚至是連建筑項目都選擇最便宜的電纜產品,因此他們在意的并非是產品質量是否過關,而是價格如何,價格越低就越受青睞。
國內電纜產品質量成障礙的另外一個大問題就是質監部門監督乏力,甚至不作為、吃拿卡要等問題。質檢中心近幾年在各地風生水起,北京、廣東、江蘇等地都已經有在建或者已經建好的質檢中心,可這么多的電線電纜質檢中心,卻檢驗不出線纜產品質量問題,這不禁令人懷疑其的業務能力或者工作態度。
權威檢測機構的產品檢驗報告,他承載的是消費者對這個機構的信任,而不僅僅是毫無情感的報告。質檢中心應該是產品質量好壞的量尺,以每個消費者能使用合格的產品為終極目標,當任起為中國電線電纜行業走上“大而強”的道路的督導者,可是為什么質檢中心多了,市場卻更加的混亂了呢?從“銅包鋁”現象到最近的抽查不合格率增高,種種現象說明,電線電纜行業“混亂”不堪,行業整頓更是迫在眉睫。
在電纜行業,一次檢測按檢測范圍不同(全檢有幾十項),價格約為幾千、幾萬甚至十幾萬元不等,而檢測機構又分為國家級檢測機構和地方級檢測機構等無數家。有的檢測機構為了能讓更多的企業來檢測,會為企業“定制”檢測合格報告,導致質量檢測形同虛設。而且,目前檢測也多為企業送檢,送檢產品與生產產品之間,實際又通常存在巨大的差距。
“從法律監管上來說,往往對出產品質量問題的企業監督處罰不到位、不透明。有些企業是當地政府比較重視的企業,出了問題往往是由當地政府解決,很多時候是通過罰款這樣的經濟手段了事。這樣的解決辦法缺乏市場透明度,違法成本比較低!敝袊娖鞴I協會電線電纜分會副秘書長吳士敏認為。
據了解,目前深圳市的電線電纜檢測機構就不低于100家,而真正被法律授權認可的卻只有幾十家。照理說,檢測機構通常都是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對電線電纜產品進行全面檢驗,檢驗過程中一旦發現某項產品不合格,則會從該批產品中抽取加倍數量的試樣對不合格項目進行重復檢驗,如果仍舊不合格,則會要求停止該產品入廠。但令人十分費解的是,竟然有很多不合格的產品順利通過了檢測,并最終流向了市場。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部分檢測機構的工作人員“遵循吃拿卡要”的潛規則已經成為電線電纜行業公開的“秘密”,一些違法、違規質檢單位從來都是認錢、認人不認產品,在沒有收到好處前,任何產品到了這里都自動成為“不合格產品”。正是因為當下市場上的檢測機構魚龍混雜,導致許多企業為了那份產品檢測達標的報告不惜利用各種手段獲取“通行證”,送錢、送禮現象頗為普遍。對于此,一些電纜生產廠家也很無奈,因為行業普遍如此,不順應行業的做法,就難以在行業生存,因為產品根本無法走出工廠,走入市場。
近年來,國內電線電纜產業發展迅速,盡管在近兩年因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減緩,電纜行業受到一定影響,但并未改變行業低價競爭、低質量競爭的現象,甚至加劇了國內某些電纜生產企業大肆低價競爭,占領市場。
當前各媒體新聞連篇累牘地報道某地區抽檢結果不理想,某企業電線電纜產品不合格,某品牌又上質檢黑名單……對于這種現象,亟需引起電纜行業的正確認識。因為這種報道會繼續加強高端項目對國內電纜產品的偏見,讓消費者難以放心地購買和采用。而在低端工程方面,正規企業、合格產品又不受關注,甚至受到低端產品的擠壓(價格戰),那么正規電纜生產企業生存之道該如何選擇?相關質監部門是否應該采取必要的手段,采取正確的工作態度,嚴格把關電纜產品,保障正規企業的合法利益呢?對此,我想毋庸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