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人力成本不斷上升,機器人替代是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工業機器人將是工業4.0最主要的基礎設施之一,注重技術融合并貼近需求的服務機器人,未來3~5年也會逐漸形成一個比較大的市場。
行業發展:增長態勢延續
2011年是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自1961年以來的行業頂峰,全年銷售達16.6萬臺。201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為15.9萬臺,略有回落,主要原因是電氣電子工業領域的銷量有所下滑,但汽車工業機器人銷量延續增長態勢。
隨著全球制造業產能自動化水平提升,特別是中國制造業升級,預計到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25萬臺,年復合增長率9.5%。
根據IFR數據,2012年全球個人(或家庭)用服務機器人市場容量為73億元,公共服務機器人市場容量為208億元。目前看公共服務機器人產業化走在前面,市場容量更大。
全球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以中國、歐盟地區、美國和日本為主。日本、美國、德國、韓國和中國五國存量占全球比例達71.24%,銷量達69.92%。
截至2012年底,全球機器人累計銷量達到247萬臺。機器人平均使用壽命為12年,最長15年。估計現在全球機器人存量在120萬~150萬臺之間。
分區域看,亞洲、澳洲增幅達到9%,亞洲增幅主要由中國需求拉動,因為中國2012年工業機器人銷量增幅達到30%。
分生產地和消費地看,日本是惟一的工業機器人凈出口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機器人產能,占據全球機器人產量的66%。機器人消費地最大的區域是除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占比約34%,而且是以中國市場為主。
工業機器人銷量占機床銷量比反映各國機器人使用情況。這個比例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這個國家機器人普及水平的提升。美國、日本、德國三國的機器人銷量占機床銷量比穩定在一定區間內(15%~25%),表明這三國的機器人銷量趨勢與機床銷量趨勢基本一致,也表明機器人行業發展較為穩定。
中國機器人銷量占機床銷量比在2006~2011年間雖然有所提升,但仍然處于一個較低水平,不到5%。因此,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潛力還很大。
美國、日本和歐盟地區在機器人行業發展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它們的優勢領域各不相同。日本在工業機器人、家用機器人方面優勢明顯,歐盟地區在工業機器人和醫療機器人領域居于領先地位,美國主要優勢在系統集成領域,醫療機器人和國防軍工機器人。
在全球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機器人四大龍頭企業2012年收入占比超過50%,是這一領域的絕對強者。
在機器人系統集成方面,除了機器人本體企業的集成業務,知名獨立系統集成商還包括杜爾、徠斯和柯馬等。
近年來,隨著服務機器人產業化趨勢顯現,在服務機器人領域也有一系列企業涌現出來。這些企業包括研制達芬奇機器人的直覺外科機器人公司和生產吸塵器機器人的IROBOT等。
日本為何超越美國
結合發達國家機器人行業發展經驗,可將機器人行業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技術準備期、產業孕育期、產業形成期、產業發展期和智能化時期五個階段。美國、日本、歐盟地區機器人產業已完成前四個階段,目前處于智能化時期,而中國機器人產業還處于孕育期。
上述國家和地區的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已經完成了前四個階段并形成了各自的產業模式,美國優勢在系統集成,日本強調產業鏈分工,歐盟地區強調本體加集成的整體方案。
中國現階段機器人產業模式更接近美國模式,原因是機器人本體不能大規模國產化,估計未來的發展趨勢是類似于日本的產業鏈分工模式,前提是真正突破機器人本體。
回顧全球機器人發展簡史,工業機器人早在1960年代就進入工廠。進入2000年,美國、日本等機器人大國已致力于研發更尖端的技術,機器人技術進入快速發展期,正向智能化階段行進。
美國是工業機器人的誕生國,但是隨著制造業產能轉移到亞洲,其工業機器人本體產業發展緩慢。日本機器人產業在80年代實現了對美國的反超,成為“機器人王國”。
美國是工業機器人的誕生地,但本體發展緩慢。早在1959年,美國的UNIMATION公司就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UNIMATE。
然而,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進入機器人行業的很多公司機器人業務開始出現虧損。通過考察美國機器人行業80年代左右的發展情況,發現美國機器人產業在1979~1982年經歷了損失。在那5年中,美國機器人公司的總損失超過稅前總利潤。每一年有凈損失的生產者數量都要超過有凈利潤的生產者數量。
行業發展:增長態勢延續
2011年是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自1961年以來的行業頂峰,全年銷售達16.6萬臺。2012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為15.9萬臺,略有回落,主要原因是電氣電子工業領域的銷量有所下滑,但汽車工業機器人銷量延續增長態勢。
隨著全球制造業產能自動化水平提升,特別是中國制造業升級,預計到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25萬臺,年復合增長率9.5%。
根據IFR數據,2012年全球個人(或家庭)用服務機器人市場容量為73億元,公共服務機器人市場容量為208億元。目前看公共服務機器人產業化走在前面,市場容量更大。
全球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以中國、歐盟地區、美國和日本為主。日本、美國、德國、韓國和中國五國存量占全球比例達71.24%,銷量達69.92%。
截至2012年底,全球機器人累計銷量達到247萬臺。機器人平均使用壽命為12年,最長15年。估計現在全球機器人存量在120萬~150萬臺之間。
分區域看,亞洲、澳洲增幅達到9%,亞洲增幅主要由中國需求拉動,因為中國2012年工業機器人銷量增幅達到30%。
分生產地和消費地看,日本是惟一的工業機器人凈出口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機器人產能,占據全球機器人產量的66%。機器人消費地最大的區域是除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占比約34%,而且是以中國市場為主。
工業機器人銷量占機床銷量比反映各國機器人使用情況。這個比例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這個國家機器人普及水平的提升。美國、日本、德國三國的機器人銷量占機床銷量比穩定在一定區間內(15%~25%),表明這三國的機器人銷量趨勢與機床銷量趨勢基本一致,也表明機器人行業發展較為穩定。
中國機器人銷量占機床銷量比在2006~2011年間雖然有所提升,但仍然處于一個較低水平,不到5%。因此,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潛力還很大。
美國、日本和歐盟地區在機器人行業發展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它們的優勢領域各不相同。日本在工業機器人、家用機器人方面優勢明顯,歐盟地區在工業機器人和醫療機器人領域居于領先地位,美國主要優勢在系統集成領域,醫療機器人和國防軍工機器人。
在全球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機器人四大龍頭企業2012年收入占比超過50%,是這一領域的絕對強者。
在機器人系統集成方面,除了機器人本體企業的集成業務,知名獨立系統集成商還包括杜爾、徠斯和柯馬等。
近年來,隨著服務機器人產業化趨勢顯現,在服務機器人領域也有一系列企業涌現出來。這些企業包括研制達芬奇機器人的直覺外科機器人公司和生產吸塵器機器人的IROBOT等。
日本為何超越美國
結合發達國家機器人行業發展經驗,可將機器人行業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技術準備期、產業孕育期、產業形成期、產業發展期和智能化時期五個階段。美國、日本、歐盟地區機器人產業已完成前四個階段,目前處于智能化時期,而中國機器人產業還處于孕育期。
上述國家和地區的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已經完成了前四個階段并形成了各自的產業模式,美國優勢在系統集成,日本強調產業鏈分工,歐盟地區強調本體加集成的整體方案。
中國現階段機器人產業模式更接近美國模式,原因是機器人本體不能大規模國產化,估計未來的發展趨勢是類似于日本的產業鏈分工模式,前提是真正突破機器人本體。
回顧全球機器人發展簡史,工業機器人早在1960年代就進入工廠。進入2000年,美國、日本等機器人大國已致力于研發更尖端的技術,機器人技術進入快速發展期,正向智能化階段行進。
美國是工業機器人的誕生國,但是隨著制造業產能轉移到亞洲,其工業機器人本體產業發展緩慢。日本機器人產業在80年代實現了對美國的反超,成為“機器人王國”。
美國是工業機器人的誕生地,但本體發展緩慢。早在1959年,美國的UNIMATION公司就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UNIMATE。
然而,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進入機器人行業的很多公司機器人業務開始出現虧損。通過考察美國機器人行業80年代左右的發展情況,發現美國機器人產業在1979~1982年經歷了損失。在那5年中,美國機器人公司的總損失超過稅前總利潤。每一年有凈損失的生產者數量都要超過有凈利潤的生產者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