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新的環境保護法終于頒布了。這部新修訂的法律體現了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大修大改,而非小修小補,由原來的修正案變為修訂案。二是將這么多年來國家確定的環;緡摺⒖沙掷m發展戰略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理念,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三是將近些年來在各單項法律確定的環;痉芍贫,再次在基本法中予以體現。如規劃環評制度、總量控制制度、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等。四是確定了一些新的環境保護機制,如信息公開、公益訴訟等。
這部法律的頒布正當其時,也有很多亮點。究其大者,這部法律對處理好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給出了答案。
首先來看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法律明確規定“保護優先”的原則,這是第一次將環境保護置于優先位置,是環保理念上的一次突破。環境保護由70年代的末端治理,到80年代的防治結合,到90年代的過程控制,再到現在的保護優先,應該說,環境保護理念一次又一次升華。為確!氨Wo優先”原則落到實處,新法又作了一些制度上的安排和創新,如第14條規定,國家和各省市自治區在制定經濟、技術政策時,應當考慮環境影響,聽取專家意見。這實際上為政策環評打開了大門。又如第28條,要求重點區域、流域必須制定限期達標規劃,按期達標。這實際上為全國總體環境質量改善提出了制度目標、時間表和路線圖的具體要求。再如對重點敏感生態地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等等,都體現了保護優先的原則。
其次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環境是公共產品,政府責無旁貸地要保護好環境。政府除了制訂相關的法律、標準、規劃和政策外,還必須加大投入,嚴格執法。這次新法第8條明確規定政府應加大環保的財政投入,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這是環保法律中第一次有這樣的明確要求。此外,在嚴格執法方面,新法也確定了不少新的手段,如環保部門可以查封、扣押違法排污設施、設備,對直接責任人增加處罰等。與此同時,新法在運用市場手段保護環境也作了一些規定,如環境稅、環境保險、環保產業發展等均有所涉及。
新法在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方面專列了一章。環境保護離不開公眾參與?v觀西方國家的環保歷程,政府、企業和公眾,始終是環境保護的三大支柱。公眾參與的基礎是確保公眾對環境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環境信息公開。這次新法專列一章,對政府和企業的環境信息公開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特別是對企業,還規定建立誠信檔案和黑名單制度。這對強化公眾對企業的環境監督至關重要。更重要的一點是,社會高度關注的公益訴訟,這次在訴訟主體上又有新的突破,放寬到市級以上的社會組織均可作為訴訟主體,為強化環境保護的社會監管制度創造了條件。
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方面,重提地方責任,但中央政府也沒有置身事外。新法再次重申,地方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也就是說,環境保護的主要責任在地方政府。因此,新法在對地方政府及其主管部門,增加了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估制度。同時,中央政府也沒有置身事外,跨區域流域的環境治理,需要中央政府協調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的生態補償。
另外一個值得提及的是,新修訂的環保法建立了一整套的環境監督體系。如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行政監督,增加環保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估制度;同級人大對同級政府的環保工作監督,增加了定期匯報制度和大事件報告制度。此外,鼓勵新聞媒體開展環保的輿論監督,公眾對政府和企業開展環保的社會監督。可以說,構筑了一個完整的全方位的環境保護監督網絡和體系。
解讀:“社會高度關注公益訴訟,這次在訴訟主體上又有新的突破,為強化環境保護的社會監管制度創造了條件。”全國人大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說。
“人人參與環保,是本次修法的亮點之一!比珖舜蟪N瘯üの敝魅涡糯胡椪f,環境問題和其他問題不一樣,不管我們對環境、對污染有多么不滿,我們自己都是貢獻污染的一分子。如果我們每個人不從自己做起,是沒有出路的,當然企業是主體,政府要負責。
駱建華表示,公眾參與的基礎是確保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環境信息公開。新修訂的環保法對政府和企業的環境信息公開作了明確具體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