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說中國大陸設備管理缺“心眼”并不準確,應該是“缺心”“缺眼”比較恰當。當然這也算不上標題黨,俺沒這個創意才能,吸引一下眼球的想法,倒是真有的。
之所以圈定在中國大陸而不是整個中國,實因俺并不了解港澳臺的設備管理情況,對不知道的東西可不敢瞎說,那是要貽笑大方的,老李我這點腦弦兒還是有的。
咱這設備管理真的是缺心,少眼。
先說“缺心”。
大凡任何一個學科或職業類別,總要有至少一個核心理論做支柱,還要有一個能夠把相關知識與技能架構串成一條線的中心綱要,清晰闡明它是干什么的,它又有哪些用途,并且還告訴大家按照什么技術方法措施步驟才能做好。比如財務管理、質量管理、人事管理甚至安全管理等等,大家找一找就會發現,這些都不難找到的。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咱們的設備管理,哪個老大能把我上面提到的這兩點(核心理論、中心提綱)給咱們明明白白的指出來???有些業內大佬對此可能不屑一顧,因為他們自認為不但早已經提出來了,而且已經成型成體系出書甚至落地見成果了。
老李就愛叫個真兒:您老這個得到絕大多數專家學者以及業內眾人公認擁護了么?全國范圍內有多大比例進行了推廣應用?不被廣泛認可的東西,老李我能整出個八套十套來,諸位信不信?
設備管理是干什么的?核心理論是什么?評價標準是什么?都包含哪些內容?設備管理與設備維修誰大誰小誰包含誰?怎么做從哪些方面做才能搞好設備管理?都有哪些必要原則和規范?
——這些問題,是設備管理繞不開的基礎,但我國到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全面系統的東西,這就是缺心眼中的“缺心”。
關于“缺心”這一塊,俺不想再多說,說多了會讓一些業界大佬不舒服,反正諸君心里都有一桿秤,明白得很。
如果上述“缺心”一說反映了我們這個領域幼稚不系統不完備不成熟的發展程度,那么“缺眼”則暴露了我們設備人對自身職業的困惑——所謂缺心眼中的“缺眼”,就是缺乏“眼界”與“境界”。
設備管理的服務對象是誰?也就是說,設備工作應站在哪個山頭上對哪家老大負責?為生產服務?為產品服務?還是為企業持續發展服務?這其實反映了我們設備人對自身工作價值的定位和期許,也間接決定了我們設備管理的直接領導者是誰。
為生產服務就要聽命于生產主管,為產品服務就要著眼于市場產品的質與量,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服務就是追求投資導向下的價值流。
設備管理為生產服務,這是上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提出的鮮明觀點,業內資深元老趙維印老先生曾經不止一次撰文闡述這個問題,而今這個觀點已成業界共識。在這個觀念的指導下,我們設備管理工作把眼睛盯在了生產保障上,有效扭轉了當時生產管理和設備管理維修兩層皮互相打架內耗的狀況。
設備管理為產品(或服務)服務,是2010年前后業內名家張孝桐老先生提出的觀念。這個觀點把眼光盯在了企業的核心要素產品(或服務)上,并從這個視角審視設備管理、設備維修以及為生產提供服務的必要性與價值,并以能否為企業產品(服務)提升競爭力為考量,把設備管理與生產管理、質量管理對等并列,突破了設備管理從屬于生產管理的定位局限。
筆者認為這是一個緊貼時代現實的全新觀點,可惜目前還沒被廣大設備人深刻意識到。我之所以認為我們設備管理“缺眼”的原因也在這里:一個甘做奴仆的人,無論能力多強,也不會成為主人的,最多不過是主人眼里比較受重視的奴仆而已。
從這個角度說,設備管理其實不是缺眼,而是沒眼,有眼無珠,擺在面前了就是看不見。
還有一種觀點,是設備管理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服務。信息化系統提供商如ERP、EAM們堅持這個觀點,并竭力想實現信息流、物流和價值流的相統一。但目前看來,在咱祖國大陸,這個目標追求尚屬于共產主義社會一般,很美好但目前沒可能,不提也罷。
諸位看官!眼下的中國設備管理如此缺“心眼”,是我等的悲哀還是機遇?還是全在你自己的定位。時運命運國運給了我們一個超越+閃光的機會,怎么選擇全在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