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可以用這樣的話描寫那些巨大的展廳:用手感覺的工業。
那些展廳,有的同汽車部件有關,有的用以生產手機殼。它們的目的相同:展示高效、節能和靈活的生產手段。各種產品現在都含有“末端階段”的大量信息:在左邊還是在右邊打眼兒,或根本不需要鉆孔?產品最終用什么顏色?漢諾威工業博覽會負責人克科勒爾稱,在本次博覽會上展出的不是理論上的可能性,而是在工業中切實運用的技術。
德國工業確定標準
克科勒爾指出,全球的生產必須越來越強調個性化,同時保持競爭力,而數字化就提供了最佳條件,使生產線擁有足夠的靈活性,不局限于只固定生產一種產品,相關信息就存于初產品內,并對機器發出加工指令,比如:“周一和周二用不同噴漆。”他指出,本屆漢諾威工業展就是要展示生產手段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他強調,德國工業界數年前就確定以“工業4.0”為發展目標,對漢諾威工業展而言,這是件很幸運的事情。
當然,參展的不只是德國企業。在本屆漢諾威工業展參展的有65個國家的5000多家企業。不過,許多產品在世界占領先地位的德國企業自然極力要在“主場”有特別風光的表現。例如,西門子就搭建了一個巨大的展區,展示了一條現代化的汽車生產線。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系統設計負責人埃伯勒指出,主顧們現在的愿望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生產商必須具備相關的靈活性和實現主顧要求的能力,在這方面,智力型工業自動化便是唯一的途徑。
開放式標準及系統
在軟件巨頭SAP的展臺,人們也可以看到西門子的自動控制系統或別的德國生產商的其他部件。一名SAP專家就指出,這就是各方努力的方向-加強攜手合作。展臺上展出的是某種生產所需的所有部件和層面。西門子負責控制技術;輸出控制寄存器所使用的是一種開放型交流標準,而這一系統又能同SAP的加工軟件和其他系統相交流。按這位專家的話來說就是,所有這些系統都處于不斷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從而能夠不斷改進,這是一種開放式標準和系統,可以靈活實現所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