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訊:“中歐光伏戰”已經隨著價格承諾協議的達成而成為過去,光伏業開始“休養生息”。然而,記者近日采訪河北省多家光伏企業發現,產能過剩的陰云很難隨著“中歐光伏戰”的結束而散去。由于供過于求,目前河北省約4/5的光伏生產企業處于停產狀態,開工的企業中也只有部分是滿負荷生產。更值得注意的是,河北省50多家光伏企業中,僅有英利、晶龍、巨力3家可獲得中歐價格承諾中對歐洲市場的出口配額,這意味著絕大部分失去了歐洲市場。“后中歐光伏戰”時代,產能過剩的光伏產業將走向何方?、電池、組件可免征反傾銷稅,不過于此相應的,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和數量均有限定———光伏出口價格最低限度為0.56歐元/瓦,每年的出口總量不得超過7吉瓦(700萬千瓦)。超過上述配額或低于承諾價格的部分,仍將被征收47.6%的反傾銷稅率,這項協議的有效期到2015年底。良好時,其中的絕大部分產品都出口到了歐盟。而現在,7吉瓦的配額是全國93家企業分(94家參與對歐談判的企業中,有一家并未簽署價格承諾協議),其中河北企業僅占到3家,分別是兩大光伏巨頭晶澳、英利和規模稍小的巨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這意味著,我省其余40多家中小企業都無法獲得對歐出口配額,面臨著失去最大市場的困境。“(全省50余家光伏企業中)現在開工生產的只有10來家,滿開工的更少,大部分是間歇式開工的。”劉獻社說,目前只有晶龍和英利這樣的大型企業能夠基本實現滿開工,即使是巨力、光為這樣的第二梯隊也受限于訂單和成本,難以開足馬力生產。年產量已達35吉瓦,意味著超過1/3的產品無處可賣。
不論是對于全國還是河北,產能過剩都已經成為一道纏繞在光伏行業頭上的“緊箍咒”,制約著這一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回首我省光伏產能過剩的原因,上述業內人士說:“2009到2010年那陣,光伏上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