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信部有關人士處獲悉,目前《國家增材制造發展推進計劃(2014-2020年)》(征求意見稿)已初步制訂完成,年內將會出臺。
據了解,國家對3D打印的發展目標包括:到2017年初步建立增材制造(俗稱“3D打印”)技術創新體系,培育5至10家年產值超過5億元、具有較強研發和應用能力的增材制造企業;并在全國形成一批研發及產業化示范基地等。在政策措施上,國家將加強組織領導,加強財政支持力度,并支持3D打印企業境內外上市、發行非金融企業債等融資工具。
在3D打印的重點發展方向上,征求意見稿擬定了五大方向:一是金屬材料增材制造,包括針對航空航天,核電、能源等機械零部件直接制造需求,研制鈦合金、高溫合金等金屬材料;二是非金屬材料增材制造;三是醫用材料增材制造,例如針對牙齒、假肢、手術導板、手術輔助器械等方面需求,開發醫用外部矯形器械專用材料等;四是設計及工藝軟件;五是增材制造裝備關鍵零部件。
制定該計劃的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在制定推進計劃的時候,歸結了16個字的發展原則:需求牽引、創新驅動、重點突破、協同推進。”
“在資本市場的利用上,我們還提到要搞一個增材制造或者3D打印產業的投資基金,真正把社會資本撬動進來,用民間資本共同推動產業的發展。”上述負責人透露,“我們還提出要建一個國家級的增材制造創新應用中心,因為它可以搭建一個共性的技術平臺。”
3D打印技術是我國制造行業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小的技術之一,不過目前國內的3D打印企業與國際上依然存在差距。
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秘書長羅軍說,在企業規模上,歐洲3D打印企業的銷售規模一般都在10億元(人民幣)左右,美國3D打印企業營收甚至在30億元,而中國還沒有一家企業收入過億元,甚至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都沒有幾家。在產業規模上,2012年世界3D打印行業的產值是120至130億元,中國為8至9億元;2013年世界3D打印行業的市場規模大概在200億元,中國約為20億元。預計2014年中國3D打印的產值可以再翻一番,有望達到40至50億元。
“與國外相比,中國的市場規模仍十分有限,但這也意味著巨大的放量空間。未來三到五年的重中之重是開發應用市場。” 羅軍說,其中,工業級3D打印的應用空間將最為明顯,大量的傳統制造業企業基本上都能找到與3D打印技術的結合點。而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則最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