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2.9萬臺,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為12.4萬臺,預計未來產量的增長率將保持在10%以上,迎來黃金期。
工業機器人代表了機電一體化的最高成就,當前已成為柔性制造系統、自動化工廠、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的自動化工具。自上世紀中葉開始,工業機器人在全球興起,在汽車工業和電子工業的帶動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今主要發達國家都在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行業,應用已經拓寬到工業制造的多個領域。
從2004年開始,中國農村勞動力成本進入快速上升時期,尤其是進入2010年后,“用工荒”與人力成本過高,已經成為禁錮中國大部分制造企業發展的瓶頸。
當前國內制造業正處于產業升級以及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之際,對于提升制造業技術水平有著更多的要求,同時由于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使得南方許多企業開始采用工業機器人來替代傳統勞動力。
“從這個角度看,我國工業機器人已迎來了發展黃金期!苯鹉>W機器人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羅百輝認為,國家已經出臺了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并在上海、昆山、青島和常州等36個城市建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區,未來幾年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將達7200億元。此外,多家外資機器人企業在國內設廠,國內也有多家企業正開展工業機器人集成制造業務。同時,部分企業正在增加機器人的使用比例,比如富士康等大型制造業公司。
對于目前國外產品在中國市場唱主角的現狀,東莞拓野機器人技術負責人表示,工業機器人本身是復雜的機電系統,國內六軸等高端通用型產品與國外相比,在質量、性能、可靠性等方面都存在差距。而這種差距的產生,最大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機器人行業起步較晚。國內企業對於工業機器人的認識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但國外產業鏈以及升級配套都已經很成熟。由于進入時間早,瑞士ABB、日本AMANDA、德國庫卡等企業在工業機器人集成方面已經積累了相對豐富的經驗,國內企業很難與之抗衡。
另外,汽車行業是使用工業機器人的大戶,但是目前中德、中日等國內合資車企都采用德國或日本產品,而且早已形成成熟的流水線生產,本土企業很難進入,早就被國外產品所壟斷。
機器人引領珠三角改革潮
機器人游走在珠三角生產線上,工人減少過半,效率提高一倍,產品不良率大降六成,形成立體跨界產業集群。
東莞鉅升塑膠電子制品有限公司一個整潔安靜的車間里,不見工人,只有一個機器人游走在生產線上。這個成立于上世紀80年代的企業已經完成自己的蛻變。這個工廠曾經有3000名工人,現在只有1400人。公司總裁陳世昌說,“采用自主研發設計的機器人設備后,效率提高一倍,質量不良率降低60%!敝槿瞧髽I經歷大規模的更新換代,隨之而來的是產業集群也在發生深刻改變。佛山,陶瓷業聚集的城市。由于污染嚴重,一度有人說,到街上轉一轉,整個衣領都是黑的。
“我們的陶瓷業曾經只有X軸,以陶瓷制造業為主,包括建筑陶瓷、工藝美術陶瓷、衛生陶瓷等;現在有了Y軸,即現代服務業,涵蓋研發設計、會展物流、檢驗檢測、知識產權、金融科技等服務產業;還有Z軸,就是跨界新興產業,比如精密制造產業、機器人技術、新材料技術、3D噴墨打印等!狈鹕绞锌萍季指本珠L李鉅鎮說。目前的佛山陶瓷業,企業數量由原來的350多家減少到60多家,保留的企業全部實現清潔生產和生產工藝再造,總產值超過原來350家企業。佛山,從陶瓷業生產基地變為總部、會展、物流和信息基地,開始向掌握定價權的全球陶瓷中心邁進!耙郧埃槿堑漠a業是平的,現在,這里圍繞著陶瓷、汽車、電子、精密制造等主導產業生長出一片片全產業鏈的三維立體森林,森林里有參天大樹,有灌木,有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崩钼犳傉f。
從制造業引領到服務業引領,59個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形成;120多萬外來人口市民化,中心城區取代鄉鎮群
除了廣州以外,人們記憶中的大多數珠三角城市,是沒有中心城區的隨產業而生長的鄉鎮群。2014年,情況出現了變化。
站在佛山季華路地標——220米高的禪城綠地中心,騁目望去,一個面積達361公里的新城市中心在崛起!斑@里將有八條地鐵穿過,這些地鐵直接或間接接駁廣州!狈鹕绞形瘯泟倐愓f,佛山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心,這個中心與廣州血脈相通,能夠有效承接技術、人才、服務,能夠有效凝聚城市的精、氣、神。中心城區的漸次成型,讓曾經“形散神也散”的佛山真正成為一個有“心”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之“心”,由于首次實現了和廣州的同量級對接,各種形式的現代服務業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隨著歐司朗亞太總部、畢馬威大中華區后援中心、慧聰中國家電電子商務產業園等一批現代服務項目落戶,佛山也成為廣東省服務外包示范城市。至2013年,廣東已有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59個。
走在珠三角街頭,更為深刻的改變還在悄然發生。廣東2010年起推行“積分入戶制”,讓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中“生根”。至2013年,120多萬的外來人口初步通過積分、高技能人才的方式“自由遷徙”進入廣東!巴鈦砣丝诘氖忻窕侵槿亲畲蠛妥罡镜母淖儭!眲倐愓f,廣東特別是珠三角逐步推進異地務工人員基礎服務和基本保障‘底線均等’制度,意味著對珠三角作出巨大貢獻的流動人員而言,有了社保、福利,有了自己的根。
三來一補、加工貿易隱退,創新驅動形成1242個創新平臺和6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第三產業對GDP增長貢獻45.4%
拉動珠三角高速增長的引擎曾經是三來一補、加工貿易。但廣東省統計局局長幸曉維說,情況已經出現根本的變化。2013年,廣東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9.9%,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5.4%。這一年,也是廣東第三產業比重近10年來首次超越第二產業,產業結構首次由“二三一”調整為“三二一”!安灰】催@個反超。這意味著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