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浙江某紡織公司,因為總招不到工人,被逼無奈,只好在去年購買了幾臺機器,這些機器每臺可以代替10個穿孔工人。招工難、招工貴的現狀,使不少企業都萌生了“機器換人”這樣一勞永逸的想法。浙江計劃5年投資5000億元實施“機器換人”工程,東莞鼓勵遭遇“招工難”的企業“機器換人”。
不少人不禁要問,中國不是人口大國嗎?企業怎么會招不到工人呢?近年來,頻頻出現的用工荒以及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悄然變化,把中國人口紅利即將消失、中國制造業大國地位不復存在等話題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6月11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國人口日,中國國家衛計委官員楊文莊今年3日在北京表示,中國人口截至2013年底為13.6億,中國人口將在2030年之前觸頂,達到約14.6億人。按照北京大學的研究,根據目前水平進行統計,我國人口將在2018年觸頂,規模約是13.4億人口。目前人口大概13.3億,而勞動力峰值已經基本達到頂峰。
勞動力頂峰到來后,緊接著便是逃不掉的愈發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在這樣的情形下,人口紅利即將消失的討論不絕于耳。然而,中國的人口紅利真的消失了嗎?
筆者認為,人口紅利不僅僅局限在數量的單純統計,而應該集勞動力數量、勞動力水平等指標綜合考慮。況且,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口紅利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昨天的人口紅利設定標準已經不再符合今天的需要,新的人口紅利標準正在形成。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選擇在中小城市就業,整體抬高了中小城市的勞動力學歷水平,而且實際勞動的數量也有所增加,人口紅利不會消失。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曾告訴筆者,預計大約到2028年,人口紅利才會逐漸消失。坐擁人口紅利的中國制造業,既有優勢不會消失。
從另一角度來看,人口紅利也成就了中國制造業。世界上任何制造業大國幾乎都會面臨產業的升級轉型,其中的重要環節便是專業人才的培養。
在我國,大學教育太過陽春白雪,擁有高學歷的大學生們,畢業后卻高不成低不就,就業率反而比不過中職生。這一趨勢正在扭轉,前不久國家教育部明確了改革方向:國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將有600多所轉向職業教育,轉型的大學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總數的50%。
該項改革若能有效推進,將進一步升級中國的人口紅利,中國的制造業也將迎來新的春天。
未來,中國制造業的再次騰飛必然要依托于產業升級,如何轉型、轉型進度、轉型到什么程度直接關系到中國制造業在國際上的地位。未來,從制造業產業鏈低端往上走是必然的前進方向,從勞動密集型走向資金、技術密集型模式,才能徹底避免觸目驚心的環境污染代價、擺脫國際聯盟針對中國制造的一次次反傾銷調查。
產業升級還應該學會服從地區差異,其實,珠三角地區的用工荒,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對發達地區工資水平、生活成本等方面的擔憂,才喪失了走出去的勇氣。因此,針對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怎么來因地制宜地升級產業、調節好勞動力流向,是中國制造業保持強勁發展勢頭的下一步棋。
產業升級輔以人口紅利,中國制造業優勢就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