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手工制造,按中國民航載人機原理設計,飛行高度可達550米,在零下10℃至50℃,5級風力內都能安全飛行。”昨日,重慶理工大學機械學院機械自動化專業2010級學生韓卓偉,在他的研究室里介紹著自己作品。此外,他還根據俄羅斯軍用的超低空飛行器自己組裝了一臺地嘯飛行器;在去年的重慶市機器人大賽中,他就以自助研發的滅火機器人獲得第一名。
韓卓偉的所取得的成績不是個案。在重慶理工大學活躍著像韓卓偉這樣一群學生,他們勇于創新、敢于思考、熱愛動手,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做研究、搞創造,他們創造、發明,在全市,乃至全國嶄露頭角。
制度保障推進科技活動
說起重慶理工大學課外科技活動開展,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該校開始倡導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開展是在1989年,據了解,學校此舉是為了培養學校的動腦、動手能力,拓寬學生知識面、挖掘自身潛力,讓更多的學生在課外找到自我價值。
而后,經兩年的嘗試,該校各項科技活動逐步興起。學校乘熱打鐵,于1991年成立了學生課外科技活動領導小組,校團委聯合科研處、教務處、學生處、校大學生科協,共同負責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各種日常工作和學術科研氛圍的營造。
同時,學校先后出臺并修訂了《重慶理工大學學生學術科技活動獎勵辦法》、《重慶理工大學學生科研立項課題管理辦法》等相關制度,讓該校活動有制度保障。
全員參與共享科技樂趣
“學校的在科技活動方面的氛圍非常濃厚,從大一進校的科技選修課,到學術講座,到后來科研實踐,全校同學都可以參加,讓我覺得非常給力。”已經讀大四的韓卓偉說。
正如韓卓偉所說,重慶理工大學非常重視這方面的氛圍營造,以及對學生創新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培養,結合大學生的自身發展規律,精心組織和科學設計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生科技創新活動。
同時,學校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一、二年級學生,開設各類學術講座、實驗課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基礎培訓,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第二層次是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的三、四年級學生,通過組織社會實踐,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撰寫出論文報告,并參加校內科技大賽等;第三層次是培養學生科技骨干參加各級各類全國、省市競賽。
搭建平臺增強實踐能力
胡文杰是該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11級學生,現任計算機學院嵌入式創科技新實驗室負責人,他牽頭完成的“重理工夢一隊”在醫療與服務機器人規定動作大學生組項目中榮獲一等獎,還曾兩次榮獲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Cup公開賽一等獎等。
為了讓更多像胡文杰、韓卓偉這樣的學生有施展的平臺,學校從組織、資金、制度、載體上等方面給予充分的保障,建立了學生科研實驗室、大學生實訓實驗基地等,為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提供場地和軟硬件條件。
這些活動的開展、平臺的搭建,有效地濃厚了校園學術氛圍,激發了廣大同學參與學術科研的熱情。近幾年來,重理工學子在全國省(部)級以上的各類學術科技競賽中成績優秀,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