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和環境保護部印發了《能源行業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了非化石能源消費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方案》落實到電網領域,提出了要在具備水資源、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力的煤炭富集地區建設大型煤電基地,加快重點輸電通道建設,加大向重點區域送電規模,緩解人口稠密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壓力。《方案》規定的這一電網發展任務與未來電網發展的趨勢也是一致的。
從發展方式來看,未來電網將是巨型化與智能化相結合的特點。要實現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3%的中期目標,必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擴大系統功率平衡范圍。因此,需要發展包括特高壓在內的更高等級輸電網,實現各電壓等級電網的堅強和有序,才能滿足可再生能源傳輸和消納的需求。
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的研究資料顯示,從世界電網的發展歷史來看,電網發展呈現出較為清晰的階段性特征,已經由水電和煤電等傳統能源的傳輸需求推動,逐步過渡到傳統電源與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發電來推動。根據歐洲當前的經驗表明,消納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發電、實現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需要更多的跨區甚至跨國輸電容量。
為了應對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高比例發展帶來的挑戰,電網發展還面臨大電網安全穩定控制、電網電壓負荷協調運行、用戶多元化需求、資源節約和資產利用等方面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強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通信各環節的智能化水平,大力開展智能電網的研究和應用。隨著特高壓等大容量高效率輸電技術的成熟,電力系統智能化程度的進一步提升,電網將能夠更高效地配置多種能源資源,將各種能源資源最有效、最經濟的整合起來。
在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和能源結構清潔化調整的過程中,電力工業無疑處于核心地位。為了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我國是的電力工業勢必要在在發電能源結構、電源電網發展等方面發生改變,大規模、遠距離能源輸送將是我國中長期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格局演變的重要特征。“西電東送”與“北電南送”的電力流規模將進一步增大,西南水電、西部北部煤電、“三北”風電和西部太陽能發電等能源基地向東中部地區大規模輸送,周邊俄羅斯、蒙古、中亞、中南亞等國向我國負荷中心地區送電。電網已經成為我國能源綜合輸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適應并促進我國能源的低碳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