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需求預測越來越體現出對能源政策、經濟發展、技術進步方向的重要導向作用。國際能源署(IEA)、美國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局(EIA)、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IEEJ)等國外機構長期從事能源統計與預測研究工作,他們發布的預測報告集合了全球能源精英的智慧,受到各國政府、行業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
筆者研究了IEA、EIA、IEEJ近年來發布的報告后,發現這三大國際機構的研究結果存在以下共識:從宏觀層面來看,全球能源需求總量持續增長,能源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凸現。盡管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放緩,能源需求將長期保持微弱增長,但發展中和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快速增長、人口持續增加、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將繼續成為世界能源消費增長的引擎。從對整個能源系統的貢獻度來看,中長期能源電力結構仍將以化石能源為主,風電等新能源快速增長,但所占比例及作用有限,現有能源格局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2035年前,新能源仍然處于補充和從屬地位。
盡管新能源短期內難以成為主流能源供應方式,但未來新能源的發展將推動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比重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電能作為清潔、優質、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在終端利用環節將對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其他終端能源逐步形成替代。
全球電氣化水平仍將日益提高,電力在能源供應體系中的地位呈加強趨勢。
從歷史經驗看,1980~2011年,全球 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從10.9%提高到了17.7%。在此期間,美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也從13.3%提高至21.7%,增加了8.4個百分點。
從三大國際機構的預測結果看,電能比重提高這一趨勢仍將延續。以IEA預測結果為例,在其設置的三種發展情景下,發電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預計將從2010年的38%提高到2035年的40%~44%。
2010~2035年世界電力消費增速在1.7%~2.6%,遠高于一次能源0.6%~1.6%的增速,也高于終端能源0.7%~1.5%的增速,由此使得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量的比例也將持續提高,預計將從2010年的18%提升至2035年的23%左右。
基于三大機構的能源情景研究,中國能源需求都將保持快速增長,但對于未來中國能源需求所占世界份額以及對中國能源結構的判斷差異很大,這反而表明,要解決中國能源、電力、電網的發展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立足國情。
在當前背景下,轉變我國能源發展方式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能源行業本身,既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通,更與建設“美麗中國”相連。粗放型能源發展方式是肆虐大半個中國的持續霧霾天氣的重要成因之一,為了改善當代乃至子孫后代的生存、生活環境,加快轉變能源電力發展方式迫在眉睫。
提高電氣化水平已成世界能源發展共識。目前,隨著能源消費進入平穩增長階段,能源發展面臨的環境制約日益嚴峻,我國能源行業的工作重點已經從以往單純的保障供應,逐步轉向保供應與管需 求并重。我們現在提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實質上是要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總量。
化石能源很大比例都是直接在終端燃燒消費,比如每年的煤炭消費量中只有50%多一點是用于發電,其余都是直接燃燒消費,這個過程中會排放大量污染物和粉塵。在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下,應該并且也能夠增加發電用煤比重,以電能替代工業和生活用煤。這也說明,節能減排與提高電氣化水平并不矛盾,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并不意味著要控制電力的增速。
國際機構預測的結果表明,國家電網公司堅持推進“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來的是清潔電”的能源替代戰略,以提高電氣化水平為抓手,推動能源發展方式轉變,符合國際能源發展趨勢。國家電網公司全面推進電能替代,積極推進工業鍋爐、居民取暖廚炊等用煤改為用電,大幅減少直燃煤,大力推進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建設,減少對石油的依賴。2013年,國家電網公司累計推廣熱泵項目1000個,電采暖項目17.28萬個,電蓄能項目453個,電灌溉項目5.38萬個,陶瓷窯爐電加熱項目175個。據測算,如果全面實施電能替代和電從遠方來,2015年、2020年東中部地區PM2.5污染可比2010年分別降低12%、28%左右。
綜上所述,在了解世界能源發展趨勢的大前提下,我國應正確把握未來能源電力發展趨勢,科學認識當前能源發展形勢。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比重,既是世界能源的發展方向,也是破解當前我國能源、環境發展困局的必由之路。
(作者單位:國網能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