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十余年的努力,我國全面掌握了特高壓核心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打響“中國制造”品牌;特高壓輸電成為大氣污染、霧霾的“天敵”,為我國調整能源結構的同時,指明清潔發展的方向;19家電力行業企業和組織成立特高壓獎學金履行社會責任,支持公益事業、教育事業……近段時間,特高壓行業正能量頻頻襲來。
特高壓成我國外交“新名片”
經過十年努力,我國全面掌握了特高壓核心技術,特高壓交直流設備國產化率均超過90%,在國際市場打破了跨國公司的長期壟斷。特高壓交流電壓成為國際標準,直流工程已實現“走出去”,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有4個專委會秘書處設在國網公司,顯著提升了我國在世界電網標準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以我國特高壓的開山之作,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為例,它由我國自主研究、設計、建設,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工程于2006年8月奠基,2009年1月6日22時,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順利通過168小時試運行考核,正式投入運行。這標志著我國在特高壓輸變電核心技術和設備國產化上取得重大突破。
此外,如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則是世界上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電壓等級最高的直流輸電工程,其輸送能力達到700萬千瓦級,每年可向上海輸送350億千瓦時清潔水電,相當于上海全年用電量的30%。
公開資料顯示,多年來,國網公司累計申報特高壓專*679項,已獲授權379項;建成了特高壓交流試驗基地、直流試驗基地、高海拔試驗基地、工程力學試驗基地和大電網仿真、直流成套設計研發中心,形成了功能齊全、綜合指標居世界領先水平的大電網實驗研究體系;我國已掌握特高壓設備制造的核心技術,成功研制出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特高壓交流全套設備和直流關鍵設備,創造了一批世界紀錄,形成批量生產能力,推動了我國電工裝備制造業邁入國際先進行列。
特高壓破解霧霾難題
去年,“霧霾”成為全國上下關注的焦點。我國大氣污染形勢嚴峻,以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為特征污染物的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損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面對霧霾鎖國的嚴峻形勢,黨中央、國務院把調整能源結構、促進清潔發展作為治霾的重要戰略。考慮到我國能源稟賦的特點,要減少東中部發電污染,必然實施跨區域輸電。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輸電的特高壓由此進入決策層視野。
2013年9月,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增加清潔能源供應,力爭實現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逐步提高接受外輸電比例。“逐步提高接受外輸電 比例”這一點,在2014年2月12日國務院研究部署加強霧霾治理的常務會議上被明確為“實施跨區送電項目”。
2014年4月18日,李克強總理在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首次會議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發展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開工建設一批特高壓輸電通道。特高壓輸電通道被作為調整能源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有效抓手。
對于特高壓在能源結構調整中的作用,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2013年11月20日向外國客人介紹時指出,發展特高壓可以促進西部、北部的清潔能源開發,并把它們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東中部負荷中心,有助于應對霧霾。
特高壓對調整能源結構的作用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長期關注中國電網發展的美國前能源部長比爾·理查德森在2014年年初對此評價:中國正在發展特高壓跨區輸電技術,以解決困擾其他發達國家數十年的輸電難題——清潔能源消納。
“特高壓治霾”還成為2014年全國兩會的熱詞。多位代表、委員認為,發展特高壓電網,不僅是為實現中國夢提供能源保障的重大舉措,也是當前消除“心肺之患”、建設美麗中國的現實需求。
特高壓獎學金正式成立
由19家電力行業企業和組織聯合發起成立的特高壓獎學基金設立儀式在北京舉行。該基金將面向17所高校頒發特高壓獎學金。
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舒印彪介紹說,特高壓獎學基金初次募集資金人民幣2300萬元,接受捐贈人、電力企業、相關行業組織的聯合捐贈,將由主要捐贈人、發起單位共同協商。基金將每年向來自清華大學、山東大學等17所高校的160名電力專業的優秀本科生頒發獎學金,委托國家電網公益基金會負責業務運作與日常管理。
民政部、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出席了成立儀式。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郭鵬表示,電力行業設立特高壓獎學基金是加強行業合作、校企合作,自覺回饋社會和公眾的有力行動。成立儀式后召開了特高壓獎學基金一屆一次理事會,討論通過了《特高壓獎學基金章程》,并確立了獎學基金工作機構及工作職責建議方案。
工控中國認為:我國成功攀登上了這一電力科技界的“珠穆朗瑪峰”,徹底扭轉了電力工業長期跟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的被動局面,誕生了“中國標準”,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這不僅給我國帶來陣陣正能量,也為我國特高壓技術”走出去“帶來更多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