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4年,“機器換人”這一概念吸引了眾多飽受人工成本上升、招工困難企業的關注。就我國制造業而言,推進智能制造,實現機器換人有龐大的替代空間。近年來,我國對工業機器人需求量急劇增加。預計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需求國,包括跨國公司在內的眾多自動化企業已經開始加速布局中國機器人市場,搶占先機。但我國工業機器人還處于產業化初期,面臨創新能力不足、核心部件依賴進口等諸多問題,工信部發布的《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至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至10個配套產業集群,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以上等發展目標。我國機器人產業具備發展條件,有望帶動產業鏈上下游迎來爆發式增長。
2014年全球新安裝工業機器人將達到16.67萬臺,其中我國的工業機器人年裝機量將超過日本,達到3.2萬臺,約占世界總量的20%,隨著我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技術要求不斷提高,以及機器人成本的不斷下降,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從全球角度來看,目前歐洲和日本是工業機器人主要供應商,ABB、KUKA、FANUC、YASKAWA四家占據著工業機器人主要的市場份額,美國則在軍用、醫療和家政等服務機器人產業中占有絕對優勢,而在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化才剛剛起步。
迫于國外企業的先發優勢,我國機器人企業走的是傳統的模仿跟蹤發展路線,依靠價格優勢參與競爭,賺取微薄的利潤。
不過,這一模式正面臨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的挑戰,這是因為,目前包括減速機、控制器、電機伺服系統在內的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ABB、KUKA等幾家國際巨頭手中,國產機器人的零部件基本依賴進口,機器人整機的成本很難降下來。
由于成本相比國際巨頭高,而性能比較差,國產機器人的客戶接受度并不高,因此,目前外資品牌在我國機器人市場中占絕對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