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概念板塊作為節能環保三個子產業之一,在近日首個霾黃色預警的背景下受到市場關注。記者注意到,隨著今年第三季度報告的逐漸公布,環保概念股紛紛預喜,維爾利、碧水源和東江環保更成為基金公司熱捧、重倉的對象,分析人士更預測霧霾治理概念股將長期走好。
概念股第三季度業績預喜
隨著長假后我國多個地區遭遇霧霾天氣,霧霾概念股再次被市場所關注。Wind數據顯示,PM2.5指數在國慶節后迎來了三連陽,在上周五大盤回調,多股出現走低的情況下,霧霾概念股在大盤震蕩低行時逆勢上漲,其中先河環保漲停,菲達環保、東湖高新、科林環保等概念股漲幅超過3%。
實際上,在近年歷次霧霾天氣中,“大氣治理概念股”給投資者帶來了許多驚喜,幾乎每當有霧霾天氣出現或國家頒布了相應的環保政策時,霧霾概念股都會被市場炒作。熱衷于投資環保、大氣治理概念的投資者也向記者表示,環保問題一直被社會所關注,國家一直予以支持,相信社會各界近幾年內都會繼續關注環保問題,因此相關概念股也將長期受益。
記者整理上市公司公告發現,截至10月12日,共有10家和霧霾概念相關的上市公司發布了今年第三季度業績預告,全部公司預告報喜。其中,三聚環保預計三季度凈利潤約2.78億元至2.8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26%,第三季度單季度實現凈利潤9600萬元—9800萬元,單季度同比增速約90—93%,是霧霾概念股中凈利潤最高的上市公司;啟源裝備是預計凈利潤降幅最大的公司,預計第三季度凈利潤下滑42.66%至54.31%,凈利潤在400萬元至 500萬元之間。
從其所屬大概念來看,節能環保被視為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按照《“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部署,整個規劃時期,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即2010年產業規模為2萬億元,到2015年產業規模將達到4.5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左右。
維利爾等受基金青睞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0月8日,A股環保概念上市公司多達49家。今年下半年以來,除了*ST霞客外,其他48家相關公司累計漲跌幅均為正數;截至2014年上半年,有34家公司機構持股比例合計超過30%。
在49家環保概念上市公司中,維爾利是基金公司持股比例最高的公司。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末,共有24家基金公司、40只基金產品持有維爾利,合計占流通A股38.77%,較2014年一季度末增加15家基金公司、28只基金產品。
維爾利以處理垃圾滲濾液起家,目前已是垃圾滲濾液處理行業龍頭,大中型滲濾液處理項目全國領先。同時,公司擁有MYT新型工藝技術,已經通過了住建部科技計劃項目的驗收。如果該技術全國推廣成功,那么又將成為公司未來發展的新看點。
碧水源也是受到基金親睞的環保概念公司之一。數據顯示,上投摩根成長先鋒在第二季度買入碧水源119.54萬股,占公司流通A股0.18%。值得注意的是,上投摩根旗下合計17只基金產品都是同時在第二季度進入。
據了解,碧水源目前公司經營情況較好,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9.94億元,凈利潤1.3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0.79%和33%。公司上半年中標多個大型水處理項目,如門頭溝第二再生水廠、武漢三金潭等大型污水處理廠工程;通過設立云峰碧水源、天津碧水源、西安碧水源和貴州碧水源成功進入上海、天津、陜西和貴州等市場;研發了空氣凈化器設備、升級凈水器產品并擴建微濾、超濾和DF膜生產線。
作為國內率先開始試點PPP模式的公司,碧水源憑借著較強的經驗優勢和目前的經營業績,吸引著基金公司的青睞。據統計,截至2014年上半年,共有49家基金公司、186只基金產品持有碧水源股份,較2014年第一季度分別增加28家基金公司、139只基金產品。
具備中長期投資價值
長城證券金少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霧霾現象是一個長期的治理過程,不可能在一兩年之內或較短的時間內解決,這種現象未來還有可能反復出現。由于環境保護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霧霾出現時更容易激起市場對霧霾治理股的熱炒,但這種大幅的上漲很難持續。從中長期來看,相關的上市公司在社會關注和國家扶持等多方面的作用下,未來將長期受益,有投資的價值。
英大證券投資顧問趙資晟向記者表示,嚴重的霧霾天氣誘導市場對相關概念股進行關注,提振個股短線走強,由于嚴重的霧霾現象往往發生在冬季,因此季節性的影響會讓市場資金短期關注。在社會各界關注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霧霾治理概念股將長期走好。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提醒,由于國內產業化基礎很薄弱,包括霧霾防護在內的國內環保類公司在技術上與國外早幾十年起步的同類公司存在較大差距,同行業間競爭日趨激烈、投資進度低于預期等也可能給行業發展帶來一定障礙。
以PM2.5的監測設備為例,目前國內80%以上的PM2.5監測設備均來自國外。環境治理為整個行業帶來“大蛋糕”,但企業要吃到這塊蛋糕,必須要練好內功,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
同時,目前國內的環保類上市公司,與地產、鋼鐵、煤炭等傳統產業的龍頭公司相比,企業規模太小,大部分是在做細分行業,抗御風險的能力較差,上下游產業鏈無法有效打通。(徐 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