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正面臨轉型,從勞動密集型向智能制造轉變,這催熱了國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不過,雖然國內工業機器人供應商不少,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仍由國外企業占據。中國本土機器人企業應如何把握機遇呢?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遇到了“招工難、用工貴、流失大”的難題。
實際上,90后的就業人口下降、內地產業興起、第三產業發展,使招工越來越難,惠州招工成本已達到370元/人次;而且90后的就業觀發生很大改變,工作不是唯一,自由才是首選,一般電子行業平均月流失率約16%,夜班、站立作業的崗位流失率更高,加上90后員工難管理,生產效率下降。
有鑒于此,巨大的需求催生出了龐大的機器人市場。據《經濟學人》雜志的報道,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36500臺,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年購買工業機器人數量最多的國家,“工廠的業主們現在更傾向于使用便于管理的機器人”。
機器人產業研究專家羅百輝表示,今年前三季,國內機器人的銷量繼續保持高速增長。2014年1~9月,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4.56萬臺,預計今年機器人銷售量將達到7萬臺,保有量達到20萬臺。即使如此,國內機器人市場的空間仍然巨大。按裝備制造業規劃,中國2015年智能制造裝備業產值10000億元,未來五年增長三倍,2020年將達30000億元。
“為什么中國制造業超過99.42%的工作不能被機器人替代?何時、何處被替代?”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總裁曲道奎思考著問道。
調研顯示,珠三角地區發展機器人面臨的問題,主要在于中小企業。珠江三角洲勞動密集型企業比例大,采用機器人技術,實現少人化、無人化需求日益強烈;但“短、平、快”的低成本運行模式,令長期投入的意愿比較弱。目前,已出現了一批成功轉型升級的企業,如廣汽集團集成138臺機器人構建汽車零部件焊接生產線。
不過,“中小型企業有強烈的需求,但是面臨很多困難”。分析人士說,從傳統的生產模式向現代化生產模式轉化,會出現自動化、機器人與人工作業的“混合生產線”,這增加了機器人自動化方案的復雜性,并相對增加了投資成本。
“企業通常要求自動化設備替代的工人成本能夠在2~3年內收回,實際自動化生產線和設備的壽命一般在5~8年,或者更長。”廣東拓斯達科技董事長吳豐禮認為,管理者需要建立新的理念,以適應形勢的發展。
工業機器人、機械臂是附加值最低的機器人,但是本土企業必須做,這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在吳豐禮看來,一旦中國本土機器人企業在這些傳統行業的機器人領域實現突破,則可以推廣到印度等其他新興的工業國家,那時中國的機器人企業也可以成為像庫卡一樣的跨國公司。
實際上,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13年外資企業在中國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27000臺,較上年增長20%;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2013年國內企業在中國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9500臺,較2012年增長65.5%。羅百輝指出,在資本市場的熱捧和各地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動下,國內機器人行業不斷升溫,全國已有40多個機器人產業園,A股市場已有40多家機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一些企業什么都想做,從機器人本體、零部件到系統集成方案。
“面對跨國巨頭的競爭,國內企業先在一個細分領域切下去。”世界先進機器人運營商拓野機器人董事長凌琳認為,中國機器人零部件企業,產品還不夠成熟,市場接受度低;機器人本體企業,出貨量小,未實現盈利,靠主業哺養;系統集成商,大部分實現盈利,但企業規模偏小;終端用戶,偏向外資品牌,要求多樣性,價格敏感。中國從低端制造追趕高端制造勢在必行,中國機器人市場已成為全球競奪焦點,可以攜手ABB、庫卡等國際“四大家族”共同推進機器人產業技術進步,這給本土機器人企業很大的空間,國產化零部件是國產機器人發展的基礎,整合是國產機器人快速發展的最佳途徑,占領市場是最佳競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