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目前市場上,電氣設備行業的集中度大部分都不高,尤其是電線電纜行業,集中度尤其低。國產電纜市場基本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且行業內企業具有數量多、規模小的特點。2005年以來,行業內企業數總體呈上升態勢,截至2013年末,全國電線電纜企業有七千多家,但是電線電纜行業生產集中度低,最大的電線電纜企業——遠東電纜所占市場份額也不足2%。反觀美國,前3大電線電纜生產商占其市場份額的54%,日本前7大電線電纜生產商占其市場份額的86%,行業集中度均較高,與中國電線電纜行業生產集中度差異性極大。
行業集中度低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產能過剩,假冒偽劣產品橫行。事實也確實如此,中國電線電纜行業產能過剩,利潤微薄,不能不說與行業集中度低有很大關系。目前,在中國電線電纜行業,外資企業占據高端產品市場,我國目前僅有少數產品能達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水平,國內私營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集中于中、低端產品。
而令人感到驚喜的是,作為電線電纜行業的配套產業,電纜附件產業在集中度方面相比其他行業,產業集中度相對較高。有數據顯示,國內前10家電纜附件企業所占市場份額已經超過80%。這為我國電纜附件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國內220千伏及以下電纜附件都已基本實現國產化,且從售后服務來說,國內電纜附件公司有先天的優勢。國內研發的電纜附件最高電壓等級為500千伏,國內220千伏及以下電纜附件和國際知名企業基本在同一水平。
國產電纜附件近些年來發展非?焖伲@主要由宏觀經濟環境決定。事實上,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配電網絡中電纜應用的比例越來越高。從而帶動了電纜附件產品的強大需求,也加快了產品研發改進的速度。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產品市場占有率超過90%。
電網建設投資力度加大,為電纜附件市場擴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根據規劃,未來五年國家電網將投入6200億元,建設20條特高壓線路,以將西南的水電和西北的風電傳輸至中國東部,解決我國能源分布和負荷分布逆向分布的問題。未來幾年將迎來配網投資高峰期,國產電纜附件整體產業市場規模在30億元左右。
國內電網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使得包括電線電纜和電纜附件產業將迎來新一輪增長。從各國電力投資歷史來看,都經歷了逐步由發電投資向輸電,再向配電延伸的過程,據預測2010~2017國際輸電市場(不含中國)年均復合增長率約2%,而配電市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6%。配網、農網將成電網投資重點,未來5年內相對于電網總體投資配網建設將長期保持較高增長。由于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隨著城鄉電網改造及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使國內高壓電纜附件的需求量猛增,220千伏及以下電纜附件已基本實現國產化。
目前,高壓電纜系統國產化占主導地位已成為現實。隨著高分子材料及制造技術的發展,高壓交聯電纜附件自從“六五”期間開始國產化研制至今,已取得了重大成績,尤其在 “九五”期間發展很快,至2000年,國產110千伏交聯電纜附件的產量首次超過進口電纜附件。
在500千伏超高壓電纜附件方面和國際知名企業相比還存在差距,主要是超高壓電纜附件生產專用設備和技術、原材料等方面。結合我國電纜附件產業的現狀分析可知,國外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必須由國內生產企業自主研發,電纜附件產品技術是集絕緣高分子材料、導電高分子材料、有機高分子合成技術、精密橡膠注射設備制造和工藝、大型合金模具制造、超高壓電力產品試驗等技術于一體,其中一個環節落后,都會導致國內超高壓電纜附件無法實現國產化,成為電纜輸電系統中的技術瓶頸。
有專家分析認為,高壓電纜附件屬于高新技術產品,其重要性世人皆知,但國內大多企業在此方面投入的技術人員、試驗研究設備、資金嚴重不足。隨著技術更新的加快,產品開發的周期將大大減短,在市場中最終站穩腳無疑將是那些具有較強產品開發實力的企業。
國產電纜附件需要通過資源整合促進產業發展。整個電纜附件行業要避免惡性競爭,確保電纜附件的產品質量及運行可靠性,在此前提下研制開發新的電纜附件產品。同時,電纜附件行業需重視起中壓電纜附件的安裝問題,電纜附件的安裝質量同樣決定著其運行可靠性,國內目前很多電纜附件的事故都是因為安裝人員不專業,安裝錯誤導致。希望能夠通過資源整合,使國內的電纜附件行業有一個良性的發展環境。
國產電纜附件集中度高,這是好事,盡管如此,我國電纜附件行業間的資源整合案例也不斷浮出水面。沃爾核材和長園集團占到了國內熱縮套管市場份額的80%,盡管如此,也無法與美國泰科(瑞侃)等大型外資企業競爭,目前熱縮材料高端市場大部分還是被外資占領。比如軍工市場和航空市場,因此這也是他要極力促成沃爾核材與長園集團謀求良性發展的原因。
當然,國產電纜纜附件僅僅集中度高是不夠的,還需要在標準化等方面不斷取得進步。我國電纜附件產業要健康持續發展,還需要完善相關標準。全球競爭的趨勢是技術專*化、專*標準化、標準壟斷化、獲取利益最大化。標準成為專*技術追求的最高體現形式,誰掌握了標準的制定權,誰的技術成為標準,誰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陳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