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近37000臺,約占全球銷量的五分之一,總銷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其中,國內企業在我國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9500臺,外資企業在華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27000臺。在汽車制造等高新產業領域,機器人90%是進口的—庫卡的、ABB的、安川的。一汽、二汽、北汽、南汽這些大汽車廠,機器人用的基本都是外國的。
國際智慧產業聯盟、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介紹,我國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與國外同行的差距,體現在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嚴重短缺,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尤其是原始創新薄弱;智能化水平較低,機器人雖然能夠替代人擔負繁重的體力勞動,但是,機器人也需要智慧,開始向智能機器人轉化,真正實現“人機一體”化目標還需要下功夫。
“在美德日韓等國家,機器人使用密度已超過五成,一些完全自動化的無人工廠,以前要百人耗費兩周的工作,現只需4人指揮一天時間就可完成。”羅百輝表示,目前,我國對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的需求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預計中國有望在2014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保有量將超過14.5萬臺。而根據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發展規劃》,預計2015年相關設備銷售收入將達1萬億元。
機器人的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
今年年初,大東鞋廠一場大火引起震動,經歷整治陣痛之后的鞋業竭力尋求著新生,并在“浴火”轉型中開始關注自動化“破繭”之路。對此,浙江必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引進國內首條制鞋流水線:一條長達32米的全自動生產線,僅需18名工人,便能創造過去60名工人的產量,預計效率能提升244%,節省材料30%~35%,節能30%以上,節省空間50%以上……可見,“機器換人”是鞋企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不過,雖然有的企業已率先行動,購入自動化設備,但更多的鞋企卻仍在觀望之中。
“不像泵業、機床業,經過多年發展,流水線生產技術早已成熟,鞋業‘機器換人’雖然對企業今后的發展有利,但是目前,全自動化制鞋的技術并不成熟,我們擔心投入好幾百萬元購買的設備會不實用。”斯美特鞋業的負責人施保富如是說,“畢竟鞋子工藝復雜,款式又多,自動化設備無法代替所有工藝。”
此外,不少企業還提出,政府對制鞋業“機器換人”應該降低補貼標準,加大補貼力度。“現在政府對‘機器換人’給予補助要求購置設備要在100萬元以上,單臺設備在6萬元以上,可是制鞋企業很多設備的價格都不高,很難達到要求,這樣一來,我們就無法享受到補助政策了。”盛建勇說。
對于企業的擔心,浙江溫嶺市經信局副局長毛友明毛友明表示,“事實上,我們已為制鞋企業制定了專門的扶持政策,對于機器換人示范鞋企,我們將把補助提高到12%~20%。”
為了降低企業購入自動化設備的成本,據了解,錢江摩托也已開始研制適合溫嶺鞋業的“機器人”。“要知道,如今必克引進的流水線要600萬元,一條機械臂就要30萬元,而整條流水線需要7條機械臂。可錢江摩托研發出來的產品,可以將整條流水線的成本降到300萬元左右,他們的機械臂價格不到10萬元。”市經信局黨委委員趙健寧說。研發成功后,對于率先購入錢江摩托的設備的企業,市政府還將給予更大的優惠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