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位于德國的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上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共有3.7萬臺工業機器人在中國市場上銷售,是2012年的近3倍。中國不僅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也是成長最快的市場。
在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由政府組織的抽樣調查顯示,近五年來該市共有66%的企業投入資金開展了“機器換人”工作,92%的企業表示未來兩年將繼續加大投入或準備開展相關工作。恒研科技廣州研發部經理指出,近年來,中國勞動力市場發生改變,沿海制造業發達地區工廠招不滿工人的現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業成本也一直在上漲。
很多企業將“機器換人”視為降低生產成本的出路。在東莞已經開展“機器換人”的企業中,統計顯示有一半企業表示節省生產人員10%以上,20%的企業節省生產人員30%以上。
對很多中小企業而言,普及使用工業機器人也面臨一大挑戰:巨大的投資成本。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表示,目前中國73%的機器人由外國廠商生產,機器人價格居高不下,拓斯達致力于為制造業提供一年回本的整體自動化解決方案,讓中國4500萬中小企業都能用得起自動化裝備。
吳豐禮表示,中國工業機器人運用還處在一個初步階段,未來工業機器人或將掀起新的工業革命,占據技術優勢的國家制造業成本將大幅下降,而中國制造業成本優勢可能會被進一步壓縮,因此中國大力發展與應用工業機器人勢在必行。
目前世界制造業工業機器人平均密度為每萬名雇員55臺,而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密度僅為每萬人23臺,遠低于發達國家。中國仍是世界上工業自動化相對比較落后的國家,隨著工業自動化進程的推進,未來工業機器人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今年6月,東莞市政府通過兩份文件,大力支持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和應用推廣。東莞機器人應用市場如饑似渴,讓嗅覺敏銳的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紛紛向莞集聚。
“第一波機器替人潮在新世紀初,那時民工荒剛剛出現,隨后第二波則出現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近兩年第三波又開始了。”在東莞自動化設備龍頭艾爾發公司總經理黃俊欽眼中,東莞的工業機器人產業與這三波浪潮緊密相連。
市經信局最新一份調研統計顯示,目前東莞工業機器人產業總產值約14.53億元,整個智能裝備產業則達200多億元,盡管有著核心技術缺失等硬傷,但工業機器人產業已經在東莞崛起。
看好東莞機器人應用市場
艾爾發是臺灣天行自動化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在2001年進入東莞之初,該公司只有30多家客戶,到2007年發展到1500家,現在則猛增到4000多家客戶,其中大部分都是近三年增加的。
“以前我們專注于注塑機械及周邊自動化設備,現在我們不得不向更多行業應用轉變。”黃俊欽說,過去,只有中高端電子產業和汽車等行業機器人需求較大,現在就連單價較低的五金產品也開始引入工業機器人。
第三波“機器換人”潮也在吸引深圳等周邊地區企業的目光。“我計劃把深圳生產研發總部搬到東莞。”深圳拓野機器人自動化公司總經理凌琳稱。近日,該公司還作為發起人之一舉辦了東莞機器人技術協會籌備會議,來自珠三角近50家機器人廠家將成為首批會員單位。“協會之所以能吸引這么多企業加入,主要是他們看好東莞的機器人應用市場。”
機器人生產企業數或占國內一成
據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粗略預計,東莞真正生產研發工業機器人的企業不多,約有30家。而市經信局調研數據顯示,東莞工業機器人裝備制造商數量約為40家,工業總產值約14.53億元。
別小看這一數字。據權威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5月,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總量353家。這意味著,東莞機器人企業數在全國十個席位中已占據一席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松山湖也正在積極打造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此外,廣東省重點項目粵海高端裝備技術產業園已開工建設,將發展工程裝備、數控裝備等智能制造產業。
東莞機器人產業有望形成規模優勢
總體上,東莞工業機器人企業大多聚集在下游系統集成環節,與國內絕大多數同行一樣,核心技術缺失,受制于人。
“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減速機和控制系統,這相當于機器人的大腦;中游是機器人本體,就是機器人的身體;下游是系統集成商,東莞九成企業都集中在這個環節上。”黃俊欽稱,有技術能力的企業也只能圍繞工業機器人做起周邊開發、系統集成的生意,替不同企業開發自動化生產解決方案,也充當國內外工業機器人的代理商。
系統集成,指的是將批量的機器人、網絡系統以及其他輔助設備組成一個生產車間。國際模協副會長、東莞工業機器人技術協會顧問羅百輝認為,這種選擇相當現實:“為工廠做解決方案,開發自動化系統利潤同樣可觀,成本只要幾萬元,卻有可能賣到幾十萬元。”他認為,東莞機器人產業有望先做成規模優勢,再形成性價比優勢,市場還是很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