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公布了15個行業首批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共涉及煉鐵企業44家、煉鋼企業30家,鋼鐵業共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4686.1萬噸。在上述名單中,河北鋼鐵、新興鑄管、沙鋼、馬鋼(合肥)鋼鐵等五家鋼企的六條生產線均“榜上有名”。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名單中,河北省的鋼鐵企業備受關注。在名單中的74家鋼鐵企業中,河北省共有20家,占比接近三成,且在淘汰的落后和過剩產能的44家煉鐵企業中,河北省就有18家位列其中。
對此,蘭格鋼鐵網分析師張琳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國內第一鋼鐵大省,河北省被鎖定為削減產能的主要目標也在情理之中,“河北鋼鐵產量一直高居全國第首位,曾經占全國鋼鐵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雖然,今年有所下降,但1月份—6月份占比仍然達到24%,而且河北省民營鋼企居多,這也是其成為淘汰產能目標的原因之一”。
環保力度空前
民企無奈“埋單”
其實鋼鐵行業只是河北省作為產能被淘汰“大戶”的一個縮影。據記者了解,河北省還有102家水泥生產企業、33家造紙企業、13家印染企業、11家平板玻璃企業、3家焦炭企業、3家鐵合金生產企業、2家制革企業、2家鉛蓄電池(極板及組裝)生產企業、1家銅(含再生銅)生產企業、1家鉛生產企業進入該名單。
對此,張琳向記者表示,環保壓力激增,讓河北有些措手不及,“去年《經濟半小時》連續報道河北地區邯鄲武安和唐山等地的鋼鐵、水泥污染后,使地方政府更加嚴厲執行環保政策,加上河北緊鄰北京,每次出現霧霾天氣,河北不免被指責為污染禍首,在這樣的壓力下,鋼企尤其是民營鋼企肯定吃不消”。
河北省也由此提出“6643”工程,即到2017年,要完成6000萬噸鋼鐵產能削減任務,分解到地方落實到企業,而且年內就要完成削減1500萬噸鋼鐵的目標。
張琳向記者表示,個別民營鋼企在使用環保設備上仍有“偷工減料”的行為,“國企現在基本都是老老實實用了環保設備,只是有部分民營鋼企繼續排污。”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以前淘汰落后產能表面實行,背后存貓膩,“屢次淘汰,屢次復燃的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保護,部分企業往往在資源、土地、環境、稅收、金融等方面享有較高的實際優惠,實際經營成本低于其應該承擔的社會成本。而現在中央命令地方按時按點交出淘汰方案、完成任務,淘汰的落后產能都及時公布于眾。在這樣的‘硬指標’壓力之下,執行環保任務不得不認真。”
民企轉型不易
國企多分一杯羹
環保壓力還是其次的,行業的低迷才是鋼企艱難前行的罪魁禍首。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王利群在2014年夏季全國煤炭交易會暨東北亞煤炭交易會上表示,鋼材價格難以上揚,很多企業陷入了虧損的邊緣。“鋼材價格持續下跌,6月末價格指數已連續9個月低于了1994年的水平。初步計算發現,1月份—6月份鋼鐵的平均價格下降了310元/噸,企業頻臨虧損的邊緣。1月份—5月份雖然大中型企業累計實現了扭虧,實現利潤17.54億元,但是同比減少了15.27億元,鋼鐵的主營業務虧損了40億元”。
在這樣的形勢下,有關企業轉型的話題被多次提及,不過在張琳看來,如果鋼企能夠實現低成本的轉型的話,早在2012年行業出現0.04%的慘淡利潤率時就已經轉型了。
“轉型并不那么容易,需要時間、資金、經驗以及政策支持的,很多鋼企明顯并不具備這些條件。”張琳說道。
“其實鋼企除了轉型,也想通過升級高爐來擺脫落后產能的帽子,但是提升高爐體積同樣不是那么容易,首先是造價太高,其次方案上報未必能得到批準,因為地方政府除了要淘汰落后產能,還是要控制產能調整產品結構的,過剩產能同樣也是在被淘汰范圍。”
民營鋼企處于這樣的兩難的境地,國企的日子是否能過好一些呢?
“河北鋼鐵集團目前處于絕對的優勢,首先河鋼有品牌效應,產品價格比民企高。河鋼市場份額也是要高于民營鋼企的,現在很多民營鋼企的生產線被淘汰,這也使得河鋼的地位更加突出了,很多工程項目都是點名要河鋼的產品。”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鋼鐵行業已經進入了零利潤時期,去年我們還說鋼鐵行業進入了微利時代,今年就是零利潤時代。市場會進入白熱化的競爭狀態,競爭會越來越激烈。”王利群說道。(王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