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招工難”問題已成為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企業的常態。進而,越來越多的企業考慮用機器人來替代工人以應對這種局面,這也使得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進一步加大,各地紛紛結合自有優勢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那么,面對發展熱潮,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該如何發展呢?2013年12月底,工信部發布了《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目標,即開發滿足用戶需求的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技術、主機設計技術及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提升量大面廣主流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指標,在重要工業制造領域推進工業機器人的規模化示范應用。
“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以及我國工業化進程的深入推進,我國工業已由過去的高速增長階段進入到了以結構調整為主的中高速增長新階段。”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首任會長凌琳表示,目前,工業機器人已經大量應用在汽車制造、機械加工、電子電氣等領域。未來還將朝向家電、石化、服裝、食品、橡膠、軌道交通等行業拓展。工業機器人的廣泛應用將推動制造業朝著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升級。同時,伴隨著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不斷深入,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會進一步推動,市場擴展的速度也會進一步提高。
通過壯大工業機器人自身產業,拓寬下游應用領域,進而優化傳統產業結構,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和品質提升,實現轉型升級。因此,工業機器人是我國制造業轉型與提升必不可少的高端裝備,也是其他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近年來,工業機器人領域各類熱門產品不斷涌現,全國的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中國汽車及零配件行業和消費電子行業都需要大量的工業機器人設備。據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年安裝量達3.7萬臺,這一數量還將進一步增長,預計到2015年,年安裝量將達到5萬臺。
從政策層面來看,2013年12月底,工信部《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我國要在重要工業制造領域推進工業機器人的規;痉稇。這將有利于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完善,也將從宏觀層面推動工業機器人的發展。
從企業投資角度來看,瑞士ABB、日本FANUC(發那科)、日本YASKAWA(安川電機)、德國KUKA(庫卡)這四大工業機器人行業巨頭都在中國設立了分公司。其中,安川電機除成立中國公司外,還投資中國本土廠商(杭州凱爾達機器人),通過本土化合作,進一步開拓市場。
總體來看,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工業機器人將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也將成為高端裝備的重點領域之一。
羅百輝指出,工業機器人發展面臨設計、技術、人才、模式等挑戰。第一,缺乏頂層設計。隨著富士康百萬機器人建設計劃,各地方政府看到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潛力,紛紛聲明要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但是工業機器人產業有其技術密集、下游市場豐富、配套服務齊全的要求,并不是每一個地方都適合發展,F在遍地開花的情況,實際是缺乏頂層設計,急功近利的表現。而這種粗放式發展模式,必將引起產業發展的不順暢,企業難以做扎實基礎,導致行業提前進入洗牌期。
第二,技術支撐不足。工業機器人技術屬于綜合型、跨領域復合技術,嚴重依賴于國家整體技術水平。我國精密制造整體水平不高,關鍵零部件技術缺失,嚴重依賴進口,特別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電機和高精密減速器方面與國外技術的差距尤為明顯。這種局面造成國產工業機器人成本居高不下,同時影響到機器人本體、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和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術,嚴重制約了產業走向成熟及國際競爭力的形成。
第三,專業人才匱乏。我國有近百家從事工業機器人研究生產的高校院所和企業,現行的體制造成各家研究過于獨立封閉,機器人研究、研發分散,未能形成合力,產學研各自為戰,無統一標準,低水平重復研究,而基礎技術體系的普及、共享及高端技術的研究還不夠。工業機器人產業既需要技術人才,也需要專業性的管理、運營、產品人才。由于目前這一類專業人才短缺,使得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與成型產品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造成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低下,產業增速發展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