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ONY 4K”的字樣充斥巴西世界杯賽場的同時,兩大塊業務悄然離索尼而去。
2日,索尼完成將VAIO筆記本業務出售給日本產業投資基金的操作;同日,索尼彩電業務正式分拆成為獨立的子公司。
這家昔日全球電子業霸主“壯士斷腕”的背后是一個尷尬的現實:貢獻了索尼收入六成的電子主業,去年仍然沒能擺脫虧損困境。
1946年,索尼在日本“二戰”后的廢墟中創立,成為日本企業技術創新、跨國經營的典范,以收音機、錄像機、特麗瓏電視機、Walkman、CD機等獨樹一幟的產品,風靡全球半個世紀。
然而,索尼似乎沒有為21世紀做長遠規劃和投資,過去十多年一直跌跌撞撞。
曾為索尼前CEO霍華德·斯金格得力助手、現任索尼社長兼CEO的平井一夫,深知索尼內部的積弊。他2012年4月一上任便提出改革方案,希望以“一個索尼”的理念,重振索尼電子業務。平井一夫努力推動部門間的合作,推出鏡頭相機、Xperia智能手機等被喻為“平井孩子”的新品。
理想豐滿,現實卻骨感。針對創新不足、內部協同不夠的索尼兩大“頑疾”,索尼電子業務兩年扭虧的計劃仍然落空。留下的時間不多了,平井一夫必須背水一戰。
翻開索尼2013財年的年報,對比平井兩年前的改革方案,便知道改革遇挫。
2013財年,索尼營業收入77673億日元,同比增長14.3%,受益于日元貶值、游戲機PS4上市及智能手機銷量增長。但是,索尼的營業利潤比上年下降2000億日元,為265億日元,主要由于電腦業務虧損擴大至917億日元,彩電業務減虧、但仍有257億日元虧損。
細看索尼電子三大核心業務移動、游戲、影像,去年影像業務輕微收縮,因為數碼相機市場受智能手機侵蝕,但保持盈利;移動業務中,手機業務實現扭虧,但受筆記本電腦業務拖累,移動業務整體營業利潤為負數;游戲業務,營業利潤也顯示虧損。
平井一夫今年4月公布索尼2014財年經營方針時透露,索尼2014財年營業額預計微增0.4%至7800億日元,營業利潤將比上年增長四倍達1400億日元;不過由于要支付大筆改革費用,預計索尼2014財年仍將虧損500億日元。
這與他兩年前提出的2014財年索尼營業額8.5萬億日元、營業利潤率超過5%的方案相比,有明顯差距。所以,平井一夫再下“狠手”,出售電腦業務和分拆電視業務,計劃2015財年前將索尼電子業務總部支持部門和各地銷售機構的成本分別削減30%和20%。
1996年,索尼與微軟、英特爾攜手開發的個人電腦“VAIO”是索尼走出家電領域進軍IT(信息化技術)領域的象征,曾為索尼帶來巨大利潤。索尼在今年2月與并購基金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 Inc.簽署諒解備忘錄,將把在VAIO品牌下運營的電腦業務出售給后者。
特麗瓏電視曾給索尼帶來無尚的榮譽,但連續十年虧損,終使索尼電視走上分拆之路。獨立運作之后,索尼彩電公司將減少成本、提升效率,聚焦4K電視等高附加值產品,力爭2014財年扭虧為盈。
平井一夫說,索尼將在2014財年完成電子業務的“構造改革”,雖然需要支付3000億日元的改革成本,但是2015財年后將每年為公司節省1000億日元的費用。
有人批評,平井一夫上任兩年才“動刀”,“砍掉”虧損業務的動作還是慢了。其實,這位索尼歷史上最年輕的CEO(除創始人外),三年前就開始“做減法”。
2011年被提拔為索尼執行副總裁的平井一夫,開始全盤負責索尼消費電子業務運營。當年12月,索尼以9.4億美元的售價,將索尼與三星面板合資公司S-LCD中50%的股權出售給三星,以實現索尼彩電業務的“輕資產”運營。
2012年4月,平井一夫正式出任索尼社長兼CEO后,索尼又出售了中小液晶面板業務,將之與日立、東芝的中小面板業務合并;同時,出售索尼的化學業務;索尼因此減員10000人。當時,平井表示,虧損的、不能產生協同效應的業務都要被清理。
2013年1、2月份,索尼出售在東京的大崎辦公樓和位于紐約的美國總部大樓,回籠資金約23億美元,使2012財年業績實現扭虧。
不過,由于電子主業的盈利能力沒有真正恢復,索尼2013財年又復虧。
索尼手上一副好牌,卻沒有好“運氣”。相比蘋果、三星,索尼的產業鏈更長,它從攝像機、錄像機、相機,到電視、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已售),再到音樂、影視和游戲內容。索尼通過收購哥倫比亞、米高梅等,成為全球最大的娛樂公司之一。
豐富的硬件和內容資源,本是索尼“軟硬結合”的天然優勢。但是,山頭主義卻讓索尼“四屏互動”戰略成為泡影。
索尼前常務董事天外伺郎在2007年初曾撰文指出,績效主義毀了索尼。1995年左右,索尼開始推行績效考核,由于注重短期績效,索尼創始人井深大開發創新產品的那種“激情”在索尼越來越少;業務部門相互拆臺,想從公司整體利益中多撈好處。
索尼音樂部門曾要求,索尼硬件如果搭載其音樂,首先保護專*,其次由前者獨家供應。
1980年,索尼開始銷售Walkman,獨步天下。2001年,蘋果推出iPod,將隨身聽送入歷史。曾經的成功,成為索尼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