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國防科技工業是武器裝備研制生產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也是先進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那么,如何做強做大國防科技工業,帶動機床等配套產業的發展,并更好地實現軍品與民品的聯接與轉換呢?
日前,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了原國防科工委常務副主任、中國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管理協會會長徐鵬航。
中國工業報:國防科技工業不僅對國家發展有深遠意義,是名副其實的戰略性產業,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那么,除了滿足武器裝備發展的需求,您認為國防科技工業還應如何來實現它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
徐鵬航:國防科技工業是對國家發展有著深遠意義的戰略性產業,我們應該不僅僅只停留在滿足武器裝備發展的需求上面,當然這是對我們的基本要求,還要對國民經濟長遠發展做出貢獻。
大家都知道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其對國民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整個工程產生了3000多項專*,其中至少1000項用于國民經濟發展,如氣墊船、尿不濕、彩超、條形碼、筆記本電腦、微波爐等,都是運用了登月計劃的專*,還包括為宇航員開發的重癥監護病房、航天的脫水蔬菜等。正是“阿波羅”計劃的網絡節點控制技術和信息自動處理技術,在日后打造了覆蓋全球的互聯網,將人類社會帶入信息時代,而互聯網對社會經濟的貢獻無法估量。可見,軍工對國民經濟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我們國家也是如此。
據統計,在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項技術成果移植到國民經濟各部門。從重點項目看,每個項目總承包單位都擁有200~400家直接配套單位,遠遠高于一般工業品的配套單位數(如汽車只有100多家),國防科技工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會遠遠高于一般的工業產品。以協作配套為切入點,走軍民融合發展之路,對于充分發揮國防科技工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中國工業報:軍工企業具有高新技術密集的特點,產業關聯效應明顯,在做強做大軍民結合產業的過程中,如何發揮其帶動效應,帶動其配套產業的發展,比如為其提供母機的機床產業?
徐鵬航:建設先進的國防科技工業,就是要具有先進的軍工制造生產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的發展能力,這些絕對離不開自主的裝備制造業的支持。
數控機床是裝備制造業的工作母機,是實現制造技術和裝備現代化的基石,是保證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防軍工現代化的裝備。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很快,不但產業的規模快速增長,而且許多關鍵技術和參數指標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的能力也顯著提升,成功地開發研制了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檔數控機床,既滿足了國家重點工程的需要,也成為軍工核心能力建設的重要支撐。
“十一五”期間,原國防科工委及國防科工局針對高檔數控機床使用效率不高的共性問題,在國防基礎科研計劃中安排了“數控加工工藝優化”等技術的攻關,取得明顯效果,數控加工效率成倍提高。為全面提高全行業數控加工效率,從2007年5月起開始實施“千臺數控機床增效工程”,工程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同志的肯定,并取得顯著成效。
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高科技產業是國家發展的戰略制高點。隨著國防軍工裝備的升級,以及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如大型飛機、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大型先進核電站、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及成套工藝等項目產業化的展開,對高檔數控機床需求繼續攀升。軍工制造業對高精尖數控機床的大量需求,必然會刺激國內機床行業的發展,并對我國機床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起到重要的牽引作用。
政府出臺鼓勵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各項舉措,為我國機床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機床制造行業應抓住當前國家重大專項和相關扶植政策的有利時機,結合軍工高科技高端行業對高檔數控機床的旺盛需求,加大針對性的研發投入,主動研究軍工的制造工藝和生產特點,加快開發研制滿足軍工能力建設需求的高檔數控機床產品,促進國產高檔數控機床批量進入國防軍工等重要制造領域。
中國工業報:不同于民用工業、地方經濟的做大做強要求,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思路是做強做大,其緣由是什么?要實現做強做大的目標,您認為應該把握好哪幾個關鍵點?
徐鵬航:我曾在原國家經貿委搞了幾年技術改造,這是頗具中國特色的一種固定資產投資管理方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隨著企業發展,改革開放日漸深入,技術改造的宏觀、微觀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技術改造投資體制也要跟著改變。要根據市場經濟的需要,實現六個轉變,即投資主體從以政府為主向以企業為主轉變,投資方向從項目的技術設備改造向現有資源的優化和組合轉變,投資目標從形成產品優勢和企業優勢向形成產業優勢和行業優勢方向轉變,投資策略從注重投入向注重產出和效益轉變,投資來源從依賴銀行貸款向多渠道籌資轉變,投資管理從分資金、批項目向規劃指導方向轉變。
那個時候國家給經貿委的技改投資只有幾千億元,從投資條件看,想平均分配基本上不可能。因此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階段,必須突出“擇優扶強”原則,加大投資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