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長城電器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葉祥桃
2007年,對有“中國電器之都”美譽的溫州柳市的諸多低壓電氣企業來說,是進入深層戰略規劃的一年。施耐德與德力西的合資案,華儀電氣A股主板成功上市、正泰進軍太陽能產業等系列事件,都對業界震動不小。面對市場的競爭,只有反思、規劃,才能謀劃出未來更好的發展道路。作為“溫州模式”典范代表的長城電器集團,其一招一式的策略變動無不體現著柳市低壓電器行業的風向變化。在這一年,長城電器集團醞釀了一系列大的規劃,為拓展更為廣闊的市場創造更好的條件。
2008年,對長城電器集團總裁葉祥桃來說,有兩個數字很重要,“30”和“20”。改革開放30年之際正值長城電器20年之歲。20年的征程值得回顧和總結,企業未來前行的道路需要指明方向。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帶著對長城電器乃至電器之都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種種疑問,記者走進長城,走近葉祥桃。
回顧:20如何體現30
“這么苦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溫州模式對中國改革開放起到了一個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們很有信心,因為我們不單是在做中國的長城,我們還要走出去,要做世界的長城。”
改革開放30年來,由于地域特色,我國經濟版圖上涌現出很多成功的經濟模式,“蘇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溫州模式”、“青島模式”等等,它們締造了轟動一時的經濟神話,在一段歷史時期,為中國的經濟開拓了全新的發展道路,各種模式的成功都有其深厚的地域性及歷史背景,是不可復制的。要想了解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就不能不解析幾大經濟模式,“溫州模式”即是其中的翹楚,而長城電器集團20年的發展史又一步步演繹出“溫州模式”的力量。
對于溫州,葉祥桃這樣描述:“溫州地處丘陵地帶,人多地少,國家的投資有限,交通極其不便,那時到上海要走上兩天兩夜,都是石頭疙瘩的路,一出去遇到臺風等情況就走不了”。簡單的言辭全面概括了改革開放前溫州的全貌,地處偏遠,資源貧乏,注定了其不能發展資源依托型經濟,也因此造就了它有很好的發展市場導向型經濟的基礎。1978年后,“敢為天下先”的溫州人借改革開放的東風,迅速發展當地經濟,這也使得“溫州模式”大放異彩。這么苦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溫州模式對中國改革開放起到了一個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葉祥桃看來,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如此成功,與全國人民的努力密不可分,不管用了幾個模式,溫州模式起到的關鍵性作用也不可替代。因為溫州模式符合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概念,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20世紀70年代末,柳市的剩余勞動力已經開始向二、三產業轉移。他們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從發展家庭工業、小商品入手,發展集市貿易,搞活流通渠道,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場”。柳市的電氣行業就起源于這個時期。“長城從一個小小的家庭作坊做起,最早的時候我們兄弟幾個各干各的,”葉總介紹到,“但在六部委到柳市打擊假冒偽劣的時候,我們聯合起來下大力度去做低壓電器其中的一種開關,開始就很注重質量的問題。”1990年國家六部委的聯合整治只是政府對柳市十余次大大小小的整頓中較突出的一次。打擊整頓清掉了一批小企業,但也使一些企業痛下決心,進行內部整合,狠抓質量,走上了健康快速發展的道路。“長城的起步比正泰、德力西等晚了1年多的時間。在當時,新起步的一個企業,通過什么樣的手段才能求得生存很關鍵,長城靠的是質量。公司在甘肅天水請了3位工程師,就是要過質量關把我們的開關從技術、結構等方面狠下功夫,打出品牌。這一點,長城成功了,我們由小配件開始發展起來,從低壓、中壓、高壓,一直到現在的超高壓一應俱全,從元器件一直發展到大型輸配電產品,而且品質在業內口碑也不錯。”
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的市場洗禮,柳市電氣企業的實力早已今非昔比,目前已形成了集團化、專業化、社會化的大生產格局,產生了幾個在中國電氣領域深具影響力的龍頭企業,長城電器集團就是其中的中堅力量。“從柳市電器現在的格局來看,早已過了以前修修補補做配套產品的階段,現在的產品,系列齊全,質量過硬,很多已經應用到國家的大型項目。”葉總說,“三峽水電、衛星發射基地有我們的產品,從發電行業來講,在煤炭、鋼鐵、核能領域,包括‘青山’核電、803的‘大唐核工’,做原子彈的404兵工廠,他們的技改項目也都是我們做的。從火力發電來說,最高做到了6×100個高壓的成套設備,6×100是100萬千瓦,對國家來講是最大的。一般是2×60、2×30等。水力發電方面,三峽、小浪底,包括甘肅的小三峽都有供應。雖說和國際品牌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們很有信心,因為我們不單是在做中國的長城,我們還要走出去,要做世界的長城。”
新生之路:何不與狼共舞
“有的人說狼來了怕死了,怕什么呀!我們何不與狼共舞跟它一起跳,怕什么呢?”
德力西和施耐德合資新聞發布會后,胡成中在慶功宴上高歌一曲“狼愛上羊”,攪動了柳市電氣界看似平靜的湖水,一時之間,“狼羊論”沸沸揚揚,柳市電氣巨頭們無不在思索:狼進了羊群,羊該怎么辦?
而對此,葉祥桃對合資充滿期待,他認為:“和國際品牌競爭,我們有弱勢,要承認自己的技術落后于人,把他們先進的管理理念和雄厚的技術優勢引進進來是我們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