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幾乎是一夜之間,"節能"成為電氣行業的一大熱門詞匯。筆者近日對北京節能燈市場進行了調查發現,在節能燈具市場繁榮的背后,并不是商家宣傳的那樣省事、省錢又省心,事實上市場對節能產品的認知程度與規范都難如人意,要進入普通市民家庭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節能不"節錢" 在北京白石橋一家連鎖超市,筆者正巧遇到一款國外品牌電子節能燈管的促銷活動。湊上前看,一只8瓦的節能燈管售價竟然為17.9元,而擺放在旁邊貨架上40瓦普通照明燈泡的售價僅為1.9元,亮度相當,價格卻相差近10倍。另一款螺旋形20瓦的節能燈與同等亮度的磨砂燈泡相比,價格相差16倍。 售價高可是節省電費。仿佛猜透顧客的心思,廠家特意在旁邊掛了一塊板,算賬說明買節能燈更劃算。可并沒有多少顧客認可,大多數顧客是拿起來看看就又放下。一位姚女士一針見血地指出:"節能燈好是好,價也太高了,一年才省那點兒電費,可是保不齊哪天燈就壞了呢。還不如買個普通的,才一兩元錢。" 筆者走訪了多家商場、超市、家電賣場后發現,節能產品相對普通產品售價高是其叫好不叫座的主要原因。以"節能"為主打賣點的家電產品,頗高的"身價"讓眾多消費者望而卻步。 有專家表示:"節能產品往往是技術上的高要求導致了生產制作的高成本,進而形成了高價格。" 市場混亂不規范 "有的產品一沾""節能""的邊兒,身價就高了不少。"北京地球縱觀環境科普研究中心主任李皓博士表示。市場上這樣的產品并不在少數,往往是產品介紹上說使用了多種新技術、新材料,能夠達到"真正節能"的效果,可是消費者實際應用之后,效果并不盡如人意。而且,一些產品雖然打著"節能"的旗號,但事實上并沒有采用節能技術,只是進行一些包裝,并標高了價格,"貨不真價不實"。市場上固然有許多真正采用節能技術,并且有質量保證的節能產品供應消費者,但也確實不乏那些沒有"金剛鉆"卻偏要"攬瓷器活兒"的企業,打著"節能"旗號混入市場,給消費者挑選產品帶來諸多不便。 還有消費者抱怨,商品上都貼有五花八門各種節能產品認證,真不知該相信誰,市場上燈具產品都是3C安全認證、能效標識、節能認證以及綠色認證等,品種多多。讓消費者不知所措。節能標識本應對消費者購買產品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可是卻因為"身份混亂"而成為選擇的難題。 政府推動標準建立如果說節能燈步履蹣跚是因為消費者缺少足夠的熱情和積極性,那么企業自然缺乏由市場銷售帶來的動力。普及節能燈,僅靠企業行為和市場調節并不充分,還需要政府來助"一臂之力"。 早在2004年,北京就啟動了"綠色照明工程",推廣25萬只高效節能燈和部分照明節電器。在推廣過程中,供貨商以低于市場20%的價格供貨,北京市政府給予30%的補貼。 一些業內專家表示,政府建立激勵機制是推廣節能產品的有效途徑。在稅收、經營、技術和市場管理等方面給予企業合理的優惠和幫助,同時建立節能消費補貼的機制,以此提高消費者的節能消費熱情,加快節能家電的普及步伐。 規范市場嚴格檢測認證 "應該建立專門的機構對節能產品市場進行規范,從源頭上把好質量關。"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周昭茂認為,對節能產品檢測、認證不夠規范是導致節能產品市場出現局部混亂的原因。"節能產品良莠不齊,質量不一,不僅給消費者的選購、使用帶來極大不便,還對市場造成了惡性沖擊。" 為此,他主張質量監督局、認證中心、科研院所等相關機構應該組織人員對節能產品的質量進行檢測,統一標準,嚴格執行。有關部門同時要起草定,共同規范節能產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