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供電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之一,其職能是將發電企業生產的電能經過輸電、變電,配電將電能供應到用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電力設備則是完成這一傳輸的重要組成,其投資占據了供電企業資產比例中的絕大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電力改革的深入,電力市場開始建立和完善,電力競爭日趨激烈。在新的電力市場條件下,電力企業成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企業經營以效益最大化為核心。同時,為適應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對現代大型企業設備管理的新要求,近年來EAM、ERP等國外先進管理理念及管理系統也不斷引入供電企業,企業的信息化水平也不斷提高。因此,如何以設備信息化平臺為基礎,發揮企業的信息化優勢,借鑒現代設備管理思想,提高設備的管理水平,實現設備壽命周期內的全過程掌控,降低企業運行成本,已成為當前管理人員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1 設備管理及企業信息化概念
設備是人們為了從事生產活動,對投入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所提供的必須的相關勞動資料(勞動工具)的總稱。設備管理,是指根據企業經營方針和目標,從設備的調查研究入手,對有關設備的規劃,設計、制造、選購,安裝、調試、使用、維護、大修改造、直至報廢的全過程,相應地進行一系列技術,經濟組織管理活動的總稱。
企業信息化就是以計算機、通信和網絡等現代化技術對企業實行全方位、多角度管理,利用科學的方法優化配置和管理企業資源。經濟全球化使國際間資本流、信息流急劇增長,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企業信息化已成為影響未來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2 設備管理的發展演變
企業信息化建設之前,設備在其壽命周期內的不同階段以及同一設備的不同方面運行指標分別由企業內部不同部門負責,并且相互之間溝通協調不便,很難形成統一管理。如:基建部門只控制設備的設置費用而不管運行維護費用,維修部門只管完成維修任務而不關心設備故障后果,用電運行部門只考慮設備供電能力。這種各管一面、各管一段的狀況下,造成設備管理的脫節、責任的推脫,導致了電力企業資金投資的巨大浪費。
檢修策略上,主要采用20世紀50年代由原蘇聯引進的定期檢修方式。這種檢修方式以時間為依據,預先設定檢修工作內容與周期。根據設備的大修與小修計劃,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做到“到期必修,修必修好”。當設備到達維修的時間周期時,不論設備是否有缺陷和問題,都要停下來進行維修。定期維修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兩大缺點:維修過剩與維修不足。維修過剩會導致浪費,降低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而維修不足則不能及時發現、處理設備存在的缺陷、隱患以至引發設備事故造成更大損失。隨著電力系統的擴大、設備的增多,維修過于頻繁,成本不斷攀升。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國開始實行設備全壽命管理,即從設備的規劃工作直至設備報廢的整個過程管理,同時采用以狀態檢修為主的檢修策略。
3 信息化任設備管理中的應用
設備管理的核心是通過壽命周期費用分析和檢修策略分析確定項目投資、運行、檢修和資源使用的決策。由于其涉及到了企業的基建、檢修、運行、財務等各個部門,需要用到的數據及資料較多,因此要想真正實現設備的現代化管理,那么必然是離不開企業信息化的發展與應用。
目前,資產管理系統(EAM,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作為企業信息化的一部分,已在大多數供電企業實現了生產系統的全覆蓋。
3.1 信息化在壽命周期費用分析中的應用
設備的壽命周期費用,即對設備從開始醞釀、設計、安裝到運行、使用、退役整個生命周期內所耗費的生產費用、使用和維修費用的總和。它表明一臺設備全部所需要花費的費用,是設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參數量值,是現代設備管理理念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如圖1)。
圖1 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模型
在設備安裝伊始,通過資產拆分,EAM系統內就針對每一臺設備分配了一個唯一的,終身的資產編號。并將設計費、安裝費、設備購置費等費用拆分到每一臺設備并記錄在相應設備的檔案資料中。在隨后的設備正常運行期間,每一次設備技術改造更換部件的費用,每一次設備大修消耗的材料費用,每一次設備維護花費的人工費用等等,均會一一記錄在對應的每一臺設備的檔案資料里并隨時調整設備的價值記錄及財務資產清單。
設備的經濟壽命計算與分析方法如下:
式中:T為設備的經濟壽命,即最佳使用年限;
P為設備的原值。
L為設備年終的殘值,L=凈殘值-拆除費用;
M為年平均遞增的維持費用,且假定第1年的維持費用按年平均維持費用的一半計算。
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