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訊:將“人口紅利”轉化為“機器紅利”已是大勢所趨,在這場變革中,人成了關鍵因素,“機器上崗”,是否意味著工人“下崗”?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機器人所替代的大部分是簡單勞動,而且是勞動力市場供應最短缺的部分。生產。”在泉州南星機械公司,工人正在操作鞋面編織橫機,這款機器打破了傳統的工藝,一次編織成型,實現無接縫。而且,還可以極其精確地控制局部松緊度、款式、花型。
“以前要不停地來回走動,現在只要坐著,盯著控制屏。”操作工陳冬升說,作為熟練工經培訓后,小陳重新上崗,工資也漲了不少。
“原來一個人可以看管一臺,現在一個人可以看管三臺。”在福建晉江市力達妙手機器人公司內,1臺與餐具機配套的取送料機器人正在工作。在翻飛20秒間,機器人便完成了取放料動作。
“一次性投入較大,這是企業是一個挑戰,但對長遠發展有利,工人減少,但產能卻提高了!”在采訪中,實施“機器換人”的企業均表示對“減員增效”滿意。
泉州市有關部門負責人說,越來越智能化的設備將為企業帶來更高的質量保證,創造更高的生產效率,并提高生產的安全性,這是新機械裝備給泉州制造帶來的新“紅利”。
記者了解到,許多企業在面對用工難的情況下,實施了“機器換人”,而這一舉措得到很好的回報:產品質量與生產穩定性、標準化程度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和技術貢獻率提高。
“一個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可以拋光款式相對較簡單的水龍配件共計300個,一個機器人每天可工作24小時,工作量是工人的3倍,1個工人可以看管兩臺機器,一個機器人正常可工作10年。”南安一家水暖企業的負責人算了一筆賬:一個工人每年的各項支出在10萬元左右,如果工作10年就是100萬元,而一臺智能機器人的支出與此相當,工作量卻抵得上人工的3倍,而且還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工傷及其他意外的花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