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電所設計中,為了防止直接雷擊電力設備,一般采用避雷針保護,通常以采用數支等高避雷針進行聯合保護的為多。以往的作圖方法,是將變電所各級電壓的配電裝置布置完畢后,再在變電所周圍的適當地方,先選定幾個避雷針位置,量出避雷針間的距離,然后按照設計技術規程要求,進行保護范圍的計算;再據計算結果,畫出保護范圍圖。如果保護范圍圖未能將被保護物全部覆蓋上,則需要再調整避雷針位置,重復上述過程,直至達到規程要求為止。其中,最麻煩的是保護范圍計算中,求兩針之間保護范圍的一側最小寬度bx值。按現行規程,其值仍然“需要查曲線往復計算”。這種無確實把握的布點,和往復循環試探性作圖法,再加上保護范圍的煩瑣計算,確實費時費力。 筆者就是在這反反復復的調整避雷針位置時,發現當被保護物高度一定而且要受到保護時,兩針間的允許距離有一個最大值Dm。這就是:當bx=0時,Dm=7(h-hx)P。如果兩針間的距離超過了這個最大值,就保護不上。如果,當Dm≤7(h-hx)P時,必然bx≥0,則兩針間已受到保護,所以bx值也不必再計算出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被保護物 的一系列高度和經常選用的避雷針一系列高度;按《DL/T620-1997交流電氣裝置的過電壓保護和絕緣配合》中的公式: (1)當hx≥0.5h時,rx=(h-hx)p (2)當hx<0.5h時,rx=(1.5h-2hx)p (3)當bx≥0時, Dm=7(h-hx)p 式中h——避雷針的高度m rx——避雷針在hx水平面上的保護半徑 m hx——被保護物的高度m bx——兩等高避雷針間保護范圍的一側最小寬度m Dm——兩避雷針間的允許距離最大值m p——高度影響系數,h≤30m,p=1;30m<h≤120m,p=5.5/h;當h>120m 時,取其等于120m。 先計算出避雷針常用系列的保護半徑rx和等高的兩針間允許距離的最大值Dm進行校核。 在布置避雷針位置時,只要控制兩避雷針間的距離D不超過其允許距離的最大值Dm。 由于兩針間已受到保護,布點就可一次定位,并直接作出保護范圍圖。例如,當被保護物高度hx=10m時,我們若選用兩支高度h=25m的避雷針1、2來保護,在布置避雷針時,只要控制兩針間的距離D12≤105m即可,此時兩針間保護范圍的一側最小寬度bx≥0,即 兩針內側能受到保護。作圖時,其外側保護半徑按rx=17.5m直接畫出;其內側保護范圍,則從兩針內側Dm/2處,向兩針外側保護范圍圓上作切線,兩切線的交點到兩針間連線1、2的垂線,即為保護范圍的一側最小寬度bx,不必量出其值,如圖1所示。圖中D12的實際值(90m)為量出,bx值(3.21m)為按規程公式算出,若按現行的bx曲線圖算出其值為4.725,這都可以不標。同理,一變電所若設3支等高避雷針,每兩支避雷針間的保護范圍都可這樣作出,3支等高避雷針所形成的三角形的外側保護范圍內都受到保護,見圖2(圖中D12、D23、D31;bx12、bx23、bx31分別為兩兩避雷針間的D、bx值。)
若設4支或4支以上等高避雷針,所形成的四角形或多角形,可分成兩個三角形或數個三角形,然后分別按3支等高避雷針的方法作出。同樣,對于2支不等高避雷針的保護范圍,應先分別按單支避雷針的保護半徑直接畫出,但需先確定較高避雷針1在高度為避雷針2頂端水平面上的保護半徑rh2,找出等效避雷針3與避雷針2的距離D′=D-rh2,再按兩支等高避雷針的方法,畫出保護范圍。 對多支不等高避雷針,各相鄰兩避雷針的保護范圍均按上述方法確定,然后參照多支等 高避雷針方法畫出。 采用此法作圖,克服了以往布置避雷針位置時的盲目性,省卻了以往每次作圖前都要按眾多公式進行繁瑣計算的過程。省時省力,快捷準確,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