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 言
近年來,一些低壓電器上使用的Ag/CdO觸頭材料由于在制造和使用過程中對環境及人體有危害,已逐漸被Ag/SnO2等新型觸頭材料所取代[1,2]。但在應用中發現,Ag/SnO2的接觸電阻和溫升在相同條件下要比Ag/CdO高,且在AC3操作條件下,Ag/SnO2觸頭的電壽命較低[3~6],使其推廣應用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研發性能優良的新型Ag2氧化物觸頭材料[7~9]。
觸頭材料應具有抗熔焊、抗電弧侵蝕和接觸電阻小等性能。試驗結果表明,觸頭材料的添加物應具有以下作用:
(1)在Ag的熔化溫度范圍內金屬氧化物易于分解,分解時將消耗電弧能量使電弧容易熄滅。此外,除分解溫度外,金屬氧化物顆粒大小也影響其分解難易程度,一般來說,顆粒尺寸越小,在電弧作用下越易分解。因此,研究超細金屬氧化物是觸頭材料添加物的發展方向。
(2)金屬氧化物在電弧作用下不會迅速汽化或升華,添加物也應有類似的熱穩定性。這樣Ag熔池中懸浮的金屬氧化物顆粒將增大其粘度,降低Ag的“噴濺侵蝕”。另外,金屬氧化物顆粒在熔池中只有被熔化Ag潤濕才能懸浮,在很多應用條件下需要加入添加物才能使其被熔化的Ag潤濕,這是因為添加物能改變金屬氧化物2熔化Ag系統的表面張力特性,增進其潤濕性。
(3)電弧熄滅后,當Ag溶液凝固時,懸浮在Ag溶液中的氧化物被重新分配到Ag基體中。這樣,就不會在觸頭表明形成氧化層,不會使接觸電阻增加。
1 試 驗
1.1 Ag/SnO2-La2O3-Bi2O3復合粉的制備采用化學共沉淀法制備Ag/SnO2-La2O3-Bi2O3復合粉。試樣化學成分如表1所示。
首先,將Ag、La、Sn、Bi屑按成分比配料、混合后,用1∶1的HNO3溶解,得AgNO3、La(NO3)3、SnO2(因Sn(NO3)4不穩定,可直接分解為SnO2+N2+O2)、Bi(NO3)3的乳白色混合液,經過濾后用Na2CO3作為共沉淀劑,使混合液以SnO2微粒為核心發生共沉淀,可得均勻分散的Ag2CO3、La2(CO3)3及Bi2(CO3)3的共沉淀物,將共沉淀物用去離子水過濾、洗滌以去掉Na+及NO-3,最后將共沉淀物烘干后,于420°C焙燒,即可得Ag/SnO2-La2O3-Bi2O3超細復合粉。經初步測定,復合粉可完全通過400目篩網(粒度<38μm)。La2O3作為難分解的金屬氧化物以增大Ag液粘度,減少材料的飛濺侵蝕;加入Bi2O3改善了Ag液對SnO2、La2O3的潤濕性。
1.2 試驗方法
采用電接觸觸點材料綜合參數測試儀測試Ag/La2O3+SnO2+Bi2O3的電性能。測試儀硬件結構如圖1所示。核心是1臺計算機,實驗觸點安裝在專門設計的夾具上,觸點的分斷及接觸壓力調節靠步進/分斷裝置獲得,通過壓力傳感器測量力學參數的變化,接觸電阻則通過恒流源及相應的接觸電阻放大電路進行處理,測試及控制信號通過計算機接口卡與測控軟件進行數據交換。硬件部分主要提供測試系統的檢測、信號放大及處理、驅動等,并提供測試精確度保障。
在進行觸點材料電接觸特性研究中,通過實驗架臺可模擬觸點在閉合、開啟過程中,在設定的閉合壓力、觸點間距、動作頻率、分斷比等條件下,檢測燃弧電流、燃弧電壓、燃弧時間、燃弧能量、熔焊力、閉合沖力、接觸電阻、觸點彈跳等的變化情況,以確定觸點材料成分、電弧、環境氣體、形狀、硬度、電路條件等多種因素對電接觸特性的影響,以便為材料研制、觸點配對、觸點的應用、機械設計等提供依據。
將試品做成直徑為5mm的鉚釘形狀。試驗參數采用:DC17V,20A;接觸壓力0.8N;間距2.0mm。
1.3 試驗結果
試驗進行到5000多次時,因陽極端焊接固定鉚釘脫落,試驗終止。試驗后觸頭表面照片如圖2所示。由圖可見,觸頭從邊緣開始燒蝕。試驗前后觸頭質量變化如表2所示。試驗后觀察觸頭表面有黑色覆蓋物,應為難分解的金屬氧化物La2O3,該氧化物增加了Ag液的粘度,降低了材料的飛濺侵蝕,使得該觸頭材料磨損量很小。
記錄的燃弧能量、時間波形如圖3所示。表3為部分試驗數據。曲線及試驗數據表明,有燃弧能量尖峰的出現,主要取決于燃弧時間,燃弧時間越長燃弧能量越大。
將Ag/SnO2-La2O3-Bi2O3的試驗結果與Ag/CdO進行對比。實驗參數取DC17V,20A,接觸壓力018N;間距2.0mm。Ag/CdO的燃弧能量時間波形如圖4所示。表4為部分試驗數據。
2 結束語
由本文測試結果可知,Ag/SnO2-La2O3-Bi2O3與Ag/CdO相比,由于添加了難分解的氧化物La2O3,增加了Ag液的粘度,降低了材料的飛濺侵蝕,使觸頭磨損量很小。氧化物顆粒細小,在電弧作用下易分解,消耗電弧能量,使電弧容易熄滅。Ag/SnO2-La2O3-Bi2O3其他方面的性能是否優于Ag/CdO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程禮椿,李振彪,鄒積巖.減小觸頭(電極)電弧侵蝕的新途徑[J].電工合金,1998(2):8-12.
[2]JEANNOTD,PINARD J.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Metal Oxide Addition to Ag/SnO2 Contact Materialsand Predicitions of Electrical Performance [J].IEEE Transon CPMT,1994,17(1):17-23.
[3] 程禮椿,李振彪,鄒積巖.汽車繼電器用新型Ag/SnO2無毒觸頭材料[J].電工合金,1997(2):6-10.
[4] SLAVENSKYM.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Element[M].Beiking:Metallurgical Industry PublishingHouse,1979.
[5] 張萬勝,不同工藝制造的Ag/SnO2觸頭材料性能比較[J].電工合金,1997(4):29-34.
[6] 王海濤,王景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