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最大載人太陽能飛機橫穿美國,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率攀高,低溫制造晶體硅,研制可拉伸或折疊電池,新催化劑讓制氫過程排放近零。
5月3日,世界最大載人太陽能飛機“太陽驅動”號從舊金山升空后于7月6日抵達紐約,完成橫穿美國飛行。
6月,萊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制出一款基于大塊共聚物的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率為3%。科學家發現以鈣鈦礦為原料的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可達50%,是目前市場上同類電池的兩倍。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首次采用較低廉的金屬如鎳和鐵為催化劑,快速分割氫達每秒兩個分子,接近商業催化劑效率。
斯坦福大學使用自然界中“產電菌”分解污水中廢物時充當小型高效發電廠,提取水中存有約30%能量。密歇根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以液體金屬取代水溶劑、硅取代糖溶質的一種低溫制造晶體硅新途徑。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通過對鋰硫代磷酸鹽處理,首次成功為較高能量密度的鋰離子電池開發出高性能納米結構固體電解質。
西北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合作首次研制成功可拉伸的鋰離子電池,功率和電壓與同尺寸傳統鋰離子電池無異,而其柔韌特性能夠拉伸至原有尺寸的3倍,且不影響自身功能及運行。亞利桑那大學開發出可多次對折的紙基鋰離子電池,變更小后表面能量密度和電容可增14倍。俄亥俄州大學研究人員在燃料中加入氧化金屬微粒成功使煤釋放熱量,并可捕獲過程中99%的二氧化碳。
德州大學研究人員借助氧化銅納米棒和陽光用二氧化碳生產液態甲醇,電化學效率達95%,還避免了出現過電壓現象。
研究人員發現黑碳致暖效應約是頭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三分之二。
杜克大學使用金和氧化鐵納米粒子組合的新催化劑,產生氫氣時可將一氧化碳濃度降低近零。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研制出一種新的二硫化鉬結構,可充當水制氫反應中的快速催化劑。
英國
太陽能電池研究有新成果,生物能源研究與應用并進;通過大腸桿菌生成柴油,海上風能開發又進一步。
6月,格拉斯哥大學科學家首次觀察到光合作用中能量轉化的量子機制,模擬該機制可設計出能量轉化效率更高的太陽能電池;8月,英美科學家研究發現,讓有機太陽能電池內的電子采用特定的方式“自旋”,可縮小有機太陽能電池和硅基太陽能電池在轉化效率方面的差異;11月,研究人員發現音樂所產生的聲波震動會提升氧化鋅基太陽能電池的性能,對開發新型低成本的打印型太陽能電池具有重要意義。
5月,埃克塞特大學研究人員通過大腸桿菌(E.coli)特別菌株生成柴油,所產柴油可為現有基礎設施所用;5月,英國第一家Bio-LNG(生物液化天然氣)汽車加氣站開業運營;10月,英國最大的生物煉油廠總投資3.5億英鎊的Vivergo乙醇工廠在赫爾運行,年產生物乙醇4.2億升。
7月,目前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場——“倫敦陣列”海上風電場正式運營,裝機總容量達630兆瓦。
俄羅斯
將制定環境安全戰略,監控森林狀況的衛星數量將增,將加大在北極地區開拓和保護資源步伐。
11月,總統普京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表示,必須制定并通過俄羅斯環境安全戰略,包含對該領域的境內外威脅的評估及安全臨界指數。
8月,俄羅斯聯邦林業署副署長安德烈·日林表示,2015年之前監控俄羅斯森林狀況的衛星數量將增至15顆,以提高對火源和非法砍伐林木情況的探測速度。到2020年,地球遙感衛星群將由26顆衛星組成,其中由全俄機電研究所研制的“老人”遙感衛星,被用于及時提供氣象信息,以及監控緊急情況、繪圖和尋找火源等。
9月,普京表示,俄羅斯正在北極地區積極尋找和開發新的天然氣、石油和其他礦物、原料資源產地,建設新的大型交通和能源設施,復興北海航線。
德國
電池技術有突破,氫能和超導等均取得進展,檢測到南極臭氧層空洞在縮小,高效消除水中藥物殘留。
德累斯頓大學等實現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12%,打破曾創10.7%的世界紀錄。吉森大學等科研人員用金屬鈉取代最常用的金屬鋰作電極材料,研制出“鈉—空氣電池”。弗勞恩霍夫材料與光束技術研究所開發出新型鋰—硫電池,充電循環次數擴大到1400次。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開發出一種高效電動汽車感應充電系統,功率達22千瓦。
亥姆霍茲柏林材料與能源中心利用具有金屬氧化物層的硅薄膜電池,研發出一種低廉的太陽能電解水制氫方法。萊布尼茲催化劑研究所利用一種釕復合體作為催化劑,在常壓和60攝氏度到90攝氏度下取得最佳制氫效果。波鴻魯爾大學光生物技術研究所通過半化學合成的手段,制備出具有生物活性氫化酶。
8月26日,位于北海、發電功率達400兆瓦的德國最大海上風力發電園BARDOffshore1啟用。卡爾斯魯爾技術研究院(KIT)參與歐盟新項目SUPRAPOWER,建造旋轉式低溫恒溫器,利用超導體發展風能。由KIT負責開發、在埃森鋪設的世界上最長的高溫超導陶瓷電纜,輸電電壓為10千伏、功率達40兆瓦。
阿爾弗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