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五金工具工業雖有不小發展,但遠落后于機床業的發展。據數據,我國目前年刀具銷售額為145億元,其中硬質合金刀具所占比例不足25%,不僅與國際市場刀具產品結構相去甚遠,也不能滿足國內制造業對硬質合金刀具日益增長的需求。
目前,刀具結構失衡就是生產的刀具與需求不對路。例如:用戶需要的硬質合金刀具缺口很大,但高速鋼刀具卻生產過剩;現代制造業急需的高效刀具缺口很大,但低檔標準刀具卻生產過剩。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秘書長羅百輝認為,從機械制造業的技術發展趨勢來看,今后我國工廠中的高效數控機床的比重將逐年增加,高效先進刀具的需求量將隨之迅速增加,而傳統標準刀具的需要量將逐年減少。
"我國是五金工具的生產和出口大國,其中,在全球銷售的電動工具中,絕大部分是從我國生產并出口的,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的電動工具供應商。雖然我國五金工具產業規模較大,但由于技術創新能力偏弱、市場結構過于單一、品牌影響力較弱等因素,許多五金工具生產企業往往缺乏核心競爭力,難以做大做強。"羅百輝指出,由于國內刀具企業自主創新力度不足,僅著眼于"短、平、快"低端產品利益,因循守舊,不敢對企業市場轉型進行變革,不愿意加大對先進設備、技術、工藝的引進和更新投入,面對市場變換缺乏對基礎性研究的耐性,始終抱有觀望僥幸心理,只等其他企業開發出新產品,坐享其成地進行簡單剖析,略微調整以作成品,盲目跟風推向市場,完全忽略市場飽和度和企業所需。往往這種急功近利的跟隨型開發,只能依賴于其他國外優秀企業,喪失了發展創新的主導權,產品整體系統水平永遠徘徊在80%--90%;由于缺乏對產品深層技術的探索而導致再創新基礎能力薄弱,也只能止步于"形似神不似"的產品開發。
研發體系不完善實難凝聚合力有所突破
目前行業企業基礎管理薄弱、管理方面長期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已經成為嚴重制約企業做強做優、科學發展的瓶頸。其中,研發體系的管理亦成為企業管理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外優秀企業相比,國內企業在研發中心的建立、研發項目管理、高層人才引進和培養、人員激勵制度的優化等軟實力方面尚存在差距。此外,缺乏以行業戰略高度對研發團隊的引導,無法綜合各方優勢形成合力突破關鍵難點;零散和分化的薄弱研發細流,常常試圖對問題各個擊破,但往往力不從心或思路阻塞滯后,所得成果只能獲其"形"而未見其"神"。
研發系統性積累少生產環節不穩定
刀具行業涵括了基體材質設計、涂層組織結構設計、刀具外觀結構設計、專用數字化技術開發等知識領域,任一學科理論、技術的更新換代都會隨之帶動整個刀具行業技術系統性變化調整。同樣在生產線上,與以上技術關聯的任一環節程序的細微缺失或浮動勢必影響刀具產品性能指標的穩定性。就刀具基體材料而言,成分在國內各家公司對應的牌號基本相同,硬度、密度、矯頑磁力等常規性能報告也基本一致,然而實際使用性能的反饋良莠不齊。要打破這種"形似神不似"的尷尬,亟待對刀具研發進行系統性夯實積累,對各環節相關性探索連接,層層相符、環環相扣,從而指導實際生產,確保產品的穩定性,找到"神形兼備"的關鍵。配套服務能力缺失國產刀具無法盡施其"神"
在市場應用和服務水平上,國外刀具企業產品種類齊全,已不僅僅局限于生產刀具,他們還可根據客戶需求提供相應配套服務,真正做到想客戶所想,因而往往能牢牢占據市場。相比之下,由于標準刀具在我國國內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市場結構,刀具企業與用戶企業之間只是簡單的買賣關系,有的甚至只是通過代理商,根本涉及不到服務。因此,絕大多數國內刀具企業基本上沒有服務力量,從而導致國產刀具企業即使能制造出優質的產品,然而不能針對客戶加工工藝合理配套,往往只能未盡其用,使得在生產線上"形"至所處而不能發揮"神"之效。
面對這種"貌合神離"的現狀,北一數控機床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劉宇凌曾提到,要使國內機床企業在"原始創新、制作精良、交鑰匙能力"等方面多做改進。
目前,國外知名的刀具企業發展勢頭不減,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國內刀具企業的又好又快發展,需打破現有的研發思路,從客戶的角度出發,與客戶一起成長,從實際需求中開發出自己的產品,而不是僅僅替代國外的刀具。我們不僅需要有制造刀具的能力,還需要有將刀具應用到實際生產過程中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有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才能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