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優勢明顯
事實上,較之光伏、風電等其他新能源形式,光熱發電有明顯且獨特的優勢。據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博士姚志豪介紹,光熱發電產生的三相交流電可直接接入電網,并可利用蓄熱特性實現連續發電,將來有可能完全替代火電、核電。“此外,光熱發電整個產業鏈基本上沒有污染很大、耗能很高的環節。”姚志豪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正源于此,業內對光熱發電寄予厚望。國際能源署發布的《能源技術展望2010》報告指出,到2050年,太陽能熱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0.89億千瓦,產生電力占總發電量的11.3%;而截至今年4月,全球光熱發電裝機量僅為170.27萬千瓦。
在北京工業大學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傳熱與能源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玉庭看來,由于光熱發電系統由常規的能源技術設備組成,都是中國已掌握或可以快速實現國產化的技術,因此只需對其進行特殊的技術改造和提升,并加以集成利用,便可使光熱發電成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能源技術。他舉例說,北京工業大學通過科技攻關,研發出熔鹽傳熱工質技術,小試效果良好,將在未來數年內替代由國外幾家公司壟斷的導熱油工質技術,既能大幅降低產品成本,又能延長使用壽命。
他的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業內企業的證實。近年來高調進軍光熱發電行業的中海陽新能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薛黎明便對本報表示,中海陽將在短期內消化、吸收從國外引進的先進技術,創新研發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熱發電技術。
分析人士指出,光熱發電產業鏈很長,對其他諸多產業的帶動作用也較大。“發展光熱發電既能推動集熱管、反光鏡、鍋爐、儲熱材料、氣冷發電機等能源設備行業的發展,又能促進玻璃、鋼材、水泥等基礎產業的發展。”吳玉庭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
“熱”行業遇“冷”
盡管光熱發電具有上述諸多優勢,并有望成為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能源技術,其在國內的產業化進程卻步履蹣跚,發展緩慢。
有知情人士向本報透露,大唐集團旗下大唐新能源公司自去年初中標內蒙古鄂爾多斯光熱發電項目后,一年多來項目并未獲得明顯進展。“現在還沒有確定開工建成時間,技術設計方案也還沒完成。”前述人士說。
究其原因,業內普遍認為是由“中標價格太低”所致。據測算,在西班牙、美國等光熱發電大國,即便目前最為成熟和經濟的槽式光熱發電項目,其度電成本也為2元左右;如果在中國做同類項目,度電成本會低些,但也會大致維持在1.4元左右。“這種情況下,大唐新能源如以當時0.9399元/千瓦時的中標價建成并運營項目,無異于明擺著做虧本的買賣。” 前述人士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
幾乎與此同時,中廣核太陽能公司、浙江中控集團兩家企業,也在青海分別進行了50兆瓦光熱發電項目的可研報告評審工作。業內人士分析稱,因國內尚無商業化光熱電站,相關部門對光熱電站發電電價政策也不明朗,其所發電量上網電價很可能將按照目前光伏標桿電價(即1元/千瓦時)進行結算。
“這在光熱發電成本較高的情況下,缺少對企業參與建設投資光熱發電項目的吸引力,最終仍將陷入‘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境地。”前述分析人士表示。
亟待出臺上網電價政策
對于上述問題,業內人士建議應盡快出臺針對光熱發電的標桿電價政策,并將電價確定在可使企業具有理想內部收益率的水平。“希望國家能出臺分期電價政策,如‘十二五’期間可給光熱發電一個比較高的電價,到‘十三五’電價再壓下來,因為那時產業已經形成,發電成本將大幅下降。”吳玉庭對記者表示。
姚志豪同樣認為,決定光熱發電產業發展快慢的關鍵問題在于是否出臺電價政策,但不應按時間出臺,而是應該按裝機量出臺。“如當裝機總量達到1000兆瓦時,給出一個電價;當發展到2000兆瓦時,又是另外一個電價,當然電價將呈逐步下調的趨勢,直到實現平價上網為止。”姚志豪說。
吳玉庭提醒,在發展光熱發電產業時,我國應該吸取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產業的教訓,避免盲目引進國外技術,從而造成核心技術的缺失,這也不利于提高整個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有鑒于此,國家應出臺政策支持自主創新,鼓勵企業掌握相關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吳玉庭坦陳。
令人欣慰的是,相關部門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如2009年,科技部部長萬鋼曾提出幾種最值得關注的新能源技術,其中光熱發電排在第一位;2011年,國家發改委調整了新能源產業結構指導目錄,也把光熱發電列為了新能源鼓勵類的第一位。
據了解,姚志豪供職的中科院電工所,承擔了國內第一座光熱發電示范電站的建設工作,該項目位于北京八達嶺,目前正處于調試期,即將竣工。姚志豪告訴記者,“這個項目更主要的目的是用來做試驗,在建設過程當中要解決很多科研問題。我們希望通過項目建設,使中國能夠完全實現整個光熱發電從設計、建設到施工整個過程的自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