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亞洲經濟總量已占世界的30%以上,亞洲經濟增長對世界的貢獻率超過30%。亞洲成為全球新興經濟體最為集中的地區,后發優勢和發展潛能進一步展現……亞洲還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勞動人口,有最大的工程師與科研人員隊伍……亞洲經濟是能夠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4月2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開幕式上,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演講中對亞洲經濟、亞洲制造業的前景寄予厚望。
他同時對中國參與其中并發揮自己的作用和責任表達了堅定信心。他說,“中國人口多,地域遼闊,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持續發展的階段……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實行‘三化’并舉,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路徑……中國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致力于營造公開透明、公平競爭、可預期的市場和法治環境,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促進各類企業在創新轉型中共同發展。”
面對全球經濟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劇烈沖擊后全面向實體經濟回歸的大趨勢,制造業尤其是亞洲制造業的走向,成為今年博鰲亞洲論壇的一個熱議話題。同日下午17點,博鰲國際會議中心一層東嶼宴會D廳,由瞭望周刊社與博鰲亞洲論壇秘書處共同舉辦的博鰲制造業圓桌會議,作為本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規模頗大的分論壇,對此作了積極回應。
比如,歐美“再工業化”對全球制造業的影響,后危機時代全球產業格局的深刻變革,尋找亞洲制造業的“新比較優勢”,整合全球化資源的競爭力要素,亞洲制造業如何實現更加可持續發展的分工協作,新興產業如何推動全球經濟重新啟航,誰將推動新一輪產業革命,創新型企業如何培育創新型人才……
論壇就這些議題集合為“亞洲制造業的戰略突破”的主題,特邀了美國IDEO首席創意官本內特(Paul Bennett)、珠海格力電器副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財團法人機械產業記念事業財團會長福川伸次先生、華夏幸福基業全球產業促進中心總裁、“產業中國”創始人轷震宇、三星電子執行顧問李潤雨、用友軟件總裁李友、三一重工副董事長何真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總經理林左鳴、通用電氣副董事長約翰·賴斯、尚德電力董事長兼CEO施正榮、法國施耐德董事會主席趙國華、中國遠洋集團董事長魏家福和德國贏創工業集團全球董事會執行董事俞大海共13位海內外嘉賓,共同為亞洲制造業的未來發展路徑問診把脈。瞭望周刊社總編輯主持圓桌會議。
歐美“再工業化”的實質
在過去近20年中,亞洲日益融入全球化進程,低成本人力資源等優勢讓亞洲變成全球制造業極具活力的區域。而當下,情形正在發生變化。圓桌會議的主持人借用數學的矩陣概念,形象地比喻說,組成矩陣上的任何一個元素發生變化都會帶來整個結果的變化,“一旦把制造業送入亞洲支柱性產業平臺的諸元素發生變化,情況會是怎么樣呢?”
主持人提到,實際上構成亞洲制造業核心矩陣的一些因素也許已經或者將要發生變化。自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劇烈震蕩,導致全球消費市場萎縮和全球經濟增長減速,至少亞洲制造業的外部環境條件已發生了改變。同時,發達國家都提出回歸實業,伴隨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讓制造業回流國內的聲音不斷放大,有人甚至稱“復蘇制造業是歐美擺脫金融和債務危機的最終途徑。”
尤其是出口市場的萎縮與亞洲人力成本的抬高,正在逐漸侵蝕亞洲制造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下,歐美“再工業化”會不會對亞洲制造業帶來影響?主持人將這個問題交給了美國制造業巨頭——美國通用公司(GE)副董事長約翰·賴斯。
在賴斯眼中,歐美國家之所以討論“再工業化”,其實主要針對的是創造工作機會問題。他說,“在世界各地,就業永遠是政府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對于我們來說,不管在中國還是巴西、印尼或者美國本土,創造就業機會可以為本地經濟發展帶來巨大貢獻。”他結合GE的經驗,認為GE現在不會單單為追尋低成本,尤其是勞動力和匯率的低成本優勢而行事,“我們更關注競爭力和素質能力的問題。有非常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來做高端業務,然后給他們付足夠高的工資并創造良好的個人發展環境,這是我們最為關心的問題。”
同時,賴斯認為,創造就業不是零和游戲,“在美國創造就業機會并非意味著一定會是其他國家就業機會的減少,中國、巴西、印度和美國之間這種就業崗位的創造不是零和游戲。”他向坐在身邊的林左鳴示意說,“我們在世界各地有很多合資公司,比如說林先生就是我們很好的合作伙伴,GE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很好的合作關系來共同創造兩國的就業機會。相信我們這種非常成功的模式在其他地區也能得到很好的驗證,這種合作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