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提出了“立體工業化”的概念,這為我國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的模式。
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崇泉表示,我國產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是潛力,也是動力,未來產業發展仍將面臨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城鎮化、發展壯大服務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艱巨任務。
“立體工業化”正當時
在金碚看來,傳統的“平推式工業化”只能在產業中低端鋪攤子,難以形成牢固的根基和高地,未來發展空間必然受限,表現為重復投資、產能過剩,而我國建設工業強國必須走“立體工業化”道路。
“工業強國的標志是在相當多產業中占據產業制高點,形成現代工業文明的社會心理和文化,有能力為解決本國重大經濟、社會問題和維護國家安全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而平推式工業化顯然難以實現工業強國。”金碚說,從推進工業化必需的要素稟賦、科學技術和體制機制三大要素來看,平推式工業化主要依靠前者,而“立體工業化”更加注重后兩者。
金碚同時認為,我國還應前瞻和冷靜地看待第三次工業革命。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例,中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包括大飛機、航空航天等發達國家的傳統產業,還涵蓋目前技術路線尚不清晰、投資風險較大的產業。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腳踏實地,不能以平推式方式盲目擴大產能,要以技術競爭實現有競爭力的技術路線,因為資源稟賦不是關鍵,科學技術、體制機制才具決定性。”金碚說。
重塑產業競爭新優勢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總量躍升至全球第2位,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產業基礎更加牢固,2011年制造業產出占世界制造業總產出的20%,穩居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同時,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作用更加重要,2011年我國在世界經濟中占的份額在10%左右,比2002年提高5.6個百分點,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20%。
但與此同時,我國產業整體大而不強的矛盾依然突出,例如,我國長期處于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關鍵零部件在相當程度上依賴進口,高技術產品處于相對比較劣勢等,我國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依然任重道遠,而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已成當務之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趙晉平認為,擴大跨境投資是解決我國產業大而不強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通過擴大跨境投資可以獲得天然資源、市場、效率和戰略資產,并且我國已經進入對外投資擴張階段,跨境投資仍然存在較大空間。”趙晉平說,高成長性和一體化的市場是跨境投資的主要方向,而開拓新興投資市場的戰略選擇包括開發適銷對路產品,樹立自主品牌,與強勢企業或當地企業合作,人才引進與人力資本國際化等。
全球本地化是關鍵
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紛紛加快了國際化發展的步伐,在國外自然形成或人為設置的重重壁壘面前,不少企業中途折戟,但也有不少優秀企業憑借過人的膽識和穩健的經營成為了“走出去”的表率。
作為裝備制造業的標桿企業,三一重工、濟南二機床在國際化過程中都有切身體會。
三一重工副總裁賀東東認為,在國際化過程中,企業將面臨產品、服務、文化、品牌、管理以及國際關系等領域的諸多挑戰。其中,產品和服務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第一關。
“我們對于我國客戶的需求更加了解,我們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更符合我國消費者的需求,但當我們走向海外市場的時候,你的優勢就變成了弱勢。”賀東東說,對此,三一的對策是,在海外設立研發基地和制造工廠,研發和制造符合當地水平的產品。(李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