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12年電工行業一直處于產銷增長乏力、經濟效益令人擔憂的處境中,是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但從目前來看,產銷增幅開始呈現可喜變化,利潤總額增幅也實現由“負”轉“正”。
從長遠發展來看,行業經濟走勢依然樂觀向上。
產銷指標增長乏力
受國際經濟持續低迷和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雙重影響,2012年以來電工行業生產銷售指標徹底告別了此前保持了將近十年約30%的高速增長態勢,利潤總額更罕見地出現了“負增長”。
一是產銷增長減慢,增速呈下行態勢。2012年以來電工行業產銷增幅持續走低,是除2009年之外近十年來最低,與2011年相差懸殊。
二是主要產品產量增長疲弱,發電設備實現“負增長”。2012年以來電工行業主要產品增長疲弱。作為主導產品的發電設備(發電機組)產量比2011年同期減少,已成為影響電工行業產銷增長的突出因素。
三是利潤指標下滑,行業經濟效益初現止跌回穩跡象。2012年電工行業企業虧損額和虧損面較2011年有不同程度的擴大,但從上半年開始行業的虧損面逐月減少,目前行業經濟效益開始出現止跌回穩跡象。
四是進出口增速持續走低,與2011年相比“落差”很大。2012年電工行業出口增速單邊下滑的趨勢依舊未出現明顯改善,對外貿易困難加大。與2011年相比,無論是進口額、出口額,還是進出口總額增速落差很大。
面臨多重問題困擾
在國內外經濟環境嚴峻的大背景下,電工行業發展面臨多種問題和困擾。
第一,應收賬款快速上漲,企業資金周轉壓力增大。在2006年、2007年,電力建設發展迅猛,用戶資金充足,貨款支付及時,因此電工設備制造企業應收賬款基本處于合理狀態。但在2012年,發電設備企業應收賬款快速上漲,資金沉淀造成周轉率下降,已影響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和正常運營。
第二,利潤指標下滑,導致企業研發投入經費“縮水”。電工行業盈利能力下降,導致部分企業無力投入大量科研經費,導致研發和創新能力不足,無力開展基礎性、前瞻性技術研究,只能維持簡單的重復性再生產,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第三,低價競標造成產品質量下降、可靠性指標降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有些輸配電設備的用戶在集中招標時采用低價中標原則,導致作為供應方的設備生產企業為了保持市場份額紛紛降低投標價格。輸配電設備價格一降再降,大多數產品售價已經處于或與成本接近的水平。
在這種被動的情況下,部分中標企業出現粗制濫造、以次充好、偷工減料等現象,對產品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再加之物價水平持續上升,企業無力給職工提供與社會經濟環境相適應的薪酬,致使職工缺乏認同感、歸屬感和向心力。
第四,發電和輸變電設備企業質保金回收困難。
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我國電力用戶單位一直處于強勢地位。部分用戶單位憑借其壟斷地位,甚至在產品不存在任何質量問題、電廠投運正常的情況下,仍遲遲未按照合同規定要求支付占總合同額10%的質保金。目前產品價格持續走低、企業處于微利運行,質保金難回收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工生產企業的正常運營。
認清形勢積極應對
業界認為,電工行業目前面臨著極大地挑戰和困難,但前景樂觀光明。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對今后幾年的發展戰略作出部署,未來電力建設和新能源發展都帶來一系列利好消息,將有力促進發電設備、輸配電設備及整個電工行業的發展。
電工行業全體人員要正視面臨的困難,做必要的準備,積極應對,迎接行業新一輪發展。
充分抓住目前任務不是很足的機會苦練“內功”。
“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把企業的“內功”練好,努力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和工人的技術操作水平。特別是企業決策者要在加強學習的同時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提高業務素質,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當經濟形勢好轉、市場需求旺盛時,才能最大程度地取得成功。
善于利用倒逼機制,實現轉型升級。
所謂“倒逼機制”是目標管理的一種手段,其實質就是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去逆向驅動企業開發、設計、生產環節,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既能解決目前絕大部分產業存在的因產能過剩、市場需求有限而導致競爭過度的問題,也能夠解決高端市場需求量很大卻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問題。越是在市場環境不好的情況下,企業越應該調整思路,抓住時機,加大研發投入,攻高端、調結構、改管理,提高產品的技術附加值,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通過精細化管理,逐步降低應收賬款。
在控制應收賬款方面,各企業的情況不太一致,其嚴重程度也存在差異。發電設備生產企業應收賬款普遍大幅增長,希望這些企業向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學習,通過精細化管理,逐步降低應收賬款額度,提高企業抗風險的能力。同時建議國家有關部委出面協調電力企業與發電設備生產企業之間貨款拖欠問題,防止新“三角債”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擴大。
利用多種途徑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一些企業目前經營困難,除去經濟環境因素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與企業管理粗放有關,因此要利用多種途徑幫助這些企業逐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一是進行以制造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制造企業)高層經營管理人員為主要對象的培訓活動;二是努力在制造業中營造“創先爭優”的氛圍,通過組織企業經營管理理論研討、經驗交流和對先進企業的觀摩考察等活動,搭建經營管理平臺,促進制造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整體提高。
從長遠發展來看,行業經濟走勢依然樂觀向上。
產銷指標增長乏力
受國際經濟持續低迷和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雙重影響,2012年以來電工行業生產銷售指標徹底告別了此前保持了將近十年約30%的高速增長態勢,利潤總額更罕見地出現了“負增長”。
一是產銷增長減慢,增速呈下行態勢。2012年以來電工行業產銷增幅持續走低,是除2009年之外近十年來最低,與2011年相差懸殊。
二是主要產品產量增長疲弱,發電設備實現“負增長”。2012年以來電工行業主要產品增長疲弱。作為主導產品的發電設備(發電機組)產量比2011年同期減少,已成為影響電工行業產銷增長的突出因素。
三是利潤指標下滑,行業經濟效益初現止跌回穩跡象。2012年電工行業企業虧損額和虧損面較2011年有不同程度的擴大,但從上半年開始行業的虧損面逐月減少,目前行業經濟效益開始出現止跌回穩跡象。
四是進出口增速持續走低,與2011年相比“落差”很大。2012年電工行業出口增速單邊下滑的趨勢依舊未出現明顯改善,對外貿易困難加大。與2011年相比,無論是進口額、出口額,還是進出口總額增速落差很大。
面臨多重問題困擾
在國內外經濟環境嚴峻的大背景下,電工行業發展面臨多種問題和困擾。
第一,應收賬款快速上漲,企業資金周轉壓力增大。在2006年、2007年,電力建設發展迅猛,用戶資金充足,貨款支付及時,因此電工設備制造企業應收賬款基本處于合理狀態。但在2012年,發電設備企業應收賬款快速上漲,資金沉淀造成周轉率下降,已影響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和正常運營。
第二,利潤指標下滑,導致企業研發投入經費“縮水”。電工行業盈利能力下降,導致部分企業無力投入大量科研經費,導致研發和創新能力不足,無力開展基礎性、前瞻性技術研究,只能維持簡單的重復性再生產,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第三,低價競標造成產品質量下降、可靠性指標降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有些輸配電設備的用戶在集中招標時采用低價中標原則,導致作為供應方的設備生產企業為了保持市場份額紛紛降低投標價格。輸配電設備價格一降再降,大多數產品售價已經處于或與成本接近的水平。
在這種被動的情況下,部分中標企業出現粗制濫造、以次充好、偷工減料等現象,對產品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再加之物價水平持續上升,企業無力給職工提供與社會經濟環境相適應的薪酬,致使職工缺乏認同感、歸屬感和向心力。
第四,發電和輸變電設備企業質保金回收困難。
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我國電力用戶單位一直處于強勢地位。部分用戶單位憑借其壟斷地位,甚至在產品不存在任何質量問題、電廠投運正常的情況下,仍遲遲未按照合同規定要求支付占總合同額10%的質保金。目前產品價格持續走低、企業處于微利運行,質保金難回收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工生產企業的正常運營。
認清形勢積極應對
業界認為,電工行業目前面臨著極大地挑戰和困難,但前景樂觀光明。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對今后幾年的發展戰略作出部署,未來電力建設和新能源發展都帶來一系列利好消息,將有力促進發電設備、輸配電設備及整個電工行業的發展。
電工行業全體人員要正視面臨的困難,做必要的準備,積極應對,迎接行業新一輪發展。
充分抓住目前任務不是很足的機會苦練“內功”。
“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把企業的“內功”練好,努力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和工人的技術操作水平。特別是企業決策者要在加強學習的同時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提高業務素質,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當經濟形勢好轉、市場需求旺盛時,才能最大程度地取得成功。
善于利用倒逼機制,實現轉型升級。
所謂“倒逼機制”是目標管理的一種手段,其實質就是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去逆向驅動企業開發、設計、生產環節,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既能解決目前絕大部分產業存在的因產能過剩、市場需求有限而導致競爭過度的問題,也能夠解決高端市場需求量很大卻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問題。越是在市場環境不好的情況下,企業越應該調整思路,抓住時機,加大研發投入,攻高端、調結構、改管理,提高產品的技術附加值,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通過精細化管理,逐步降低應收賬款。
在控制應收賬款方面,各企業的情況不太一致,其嚴重程度也存在差異。發電設備生產企業應收賬款普遍大幅增長,希望這些企業向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學習,通過精細化管理,逐步降低應收賬款額度,提高企業抗風險的能力。同時建議國家有關部委出面協調電力企業與發電設備生產企業之間貨款拖欠問題,防止新“三角債”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擴大。
利用多種途徑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一些企業目前經營困難,除去經濟環境因素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與企業管理粗放有關,因此要利用多種途徑幫助這些企業逐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一是進行以制造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制造企業)高層經營管理人員為主要對象的培訓活動;二是努力在制造業中營造“創先爭優”的氛圍,通過組織企業經營管理理論研討、經驗交流和對先進企業的觀摩考察等活動,搭建經營管理平臺,促進制造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