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龍源電力(00916.HK)發布公告稱,龍源江蘇如東150MW海上(潮間帶)示范風電場二期50MW工程于23日竣工,目前公司在如東縣建成的海上風電場總裝機容量達到182MW,成為國內最大的海上風電場。龍源電力公司董秘、新聞發言人賈楠松稱,公司已從技術、施工等多個方面為我國海上風電大規模開發做好了準備。
對這一說法,Frost&Sullivan能源高級咨詢師賈龐并不認同,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現階段,對于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還不宜過于樂觀。
海上風電成公司發展重點
龍源電力江蘇如東150MW潮間帶示范風電場項目位于江蘇如東環港外灘,是國內首個潮間帶示范風電場項目。上述公告顯示,項目風電場建成后,年上網電量約3.75億千瓦時,可利用小時數超過2500小時,電價為0.778元/千瓦時,“經濟效益可觀”。
此前龍源電力曾發公告稱,有意配售8.13億新股,根據香港媒體報道,龍源電力計劃將募得資金中的20%開發海上風電,下個項目選址在福建省,并已取得一個40萬千瓦裝機容量風電項目的開發權。公司董秘賈楠松曾表示,海上風電將為公司未來發展的一個重點。
裝機高速增長短期無望
產能嚴重過剩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賈龐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國內風電主機的產能大約在25~30GW左右,而從去年至今,國內實際的裝機規模只有7~8個GW。而且主機的價格近年來連續下跌已影響到了主機生產企業的盈利能力,“過去四年內 (主機價格)沒有一天是上漲的”,目前的價格已經低于很多中小企業的實際生產成本,短期內,這個價格也不會出現上漲”。
賈龐還指出,期望我國風電再出現過去三年那樣的裝機增長速度并不現實。他認為,下階段“去產能化”是擺在中國風電組件生產企業面前繞不過去的一道坎,“肯定會有企業被淘汰”,而對于業內的大企業來說,改進技術、控制成本是必須的,同時還應該積極尋求海外市場。
成本問題待解
談及國內海上風電的發展前景,賈龐認為,“整個風電行業都不樂觀。”他指出,限制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成本過高。
“單就海上風電風塔的地基一項,因環境原因,其成本可占到總項目成本的25%左右,比陸上風電高出了10%”,賈龐告訴記者,“整個項目算下來成本(相比較陸上風電項目)高出2~3倍”。此次龍源電力如東項目0.778元/千瓦時的電價水平,已與陸上風電項目相差不多,由于成本問題并未有較好的措施予以改善,賈龐表示,“盈利非常困難,示范的意義更重。”
他最后指出,同時,由于國內海上風電還正處于起步階段,不像陸上風電相關的補貼已較明確,在缺乏足夠的政策支持的前提下,期望海上風電立刻能實現規模化發展,并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