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天,物聯網已經成了新型信息系統的代名詞,是三方面概念的組合:一是“物”,即由傳感器、RFID以及各種執行機構實現的數字信息空間與實際事物關聯;二是“網”,即利用Internet將這些“物”和整個數字信息空間進行互聯,以方便廣泛的應用;三是應用,即以采集和互聯作為基礎,深入、廣泛、自動化地采集大量信息,以實現更高智慧的應用和應用服務。或許IBM提出的“智慧星球”的概念更能準確地說明這一點,它的定義是“深入感知、廣泛互聯、高度智能”。由于“深入感知”和“廣泛互聯”需要很大范圍的關聯和共享,所以物聯網實際上是對信息通信技術和迄今積累的信息資源的融合和開放的應用。
由此可知,獲得“高度智能”的關鍵是對“深入感知”的信息進行“廣泛互聯”。因此,網絡管道的作用在物聯網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在通信管道占主導地位的各個運營商,無不在探討物聯網時代或新興信息產業時代的發展和作為。其中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物聯網環境或開放融合環境下信息服務的商務、市場和技術方面的要求。
為達到上述要求,就必須改變運營支撐和服務支撐的理念,改進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系統,使之適應新的要求。
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新特點
首先,有必要了解新形勢下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的特點。我們認為,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有一些非常值得關注的特點。
1.由于運營所涉及的價值鏈拉長,從宏觀來看,為了完成對最終用戶的服務,運營支撐管理的因素越來越多。如果向最終用戶提供服務的運營者要實現端到端的管理,必須涉及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系統開放和互聯。例如,為了保證最終用戶的應用服務質量,我們必須關聯應用服務軟件、門戶、管道、終端等各方面的管理。
2.對于運營管理的需求多樣化。這種多樣化不僅體現在功能方面,也體現在不同的服務質量要求方面。例如,為了實現全程的服務水平或服務質量的保障,應用服務的提供商或許需要整個通路經過的不同運營商提供鏈路質量情況的信息;而另一些非關鍵應用的應用提供商或許只需要盡力為網管服務即可。
3.服務全程價值鏈涉及的資源有不同的屬主,不能強求他們的支撐和管理體系架構和技術完全一致,需要融合不同架構和不同技術,完成對最終用戶有價值的端到端管理。
4.和傳統的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不同。在新環境下,整個支撐管理涉及的因素和對象中,管理者對其的掌控程度是不同的。有些是管理者所擁有的,有些是可管理的,有些是可影響的,有些是可觀察的,有些則是完全無法接入和獲取的。為了完成全程的支撐和
5.物聯網強調“物”的連接和通信。對于端點來說,這種通信涉及到傳感與執行兩個重要方面,而將這兩個方面關聯起來,就是閉環的控制。從這方面來看,在物聯網環境下,有很多形態,例如,有些閉環是前端自成系統,只是通過網絡發送系統的狀態信息,接收配置信息;有些通過后臺服務形成閉環,需要廣泛互聯所獲取的信息綜合處理后進行閉環的控制;有些則是不同形態的結合等。所有這些,和以往的人機、人人之間的通信時大不相同的,其運營支撐和服務和管理有很多新的因素需要考慮。
采取不同策略
針對物聯網的特點,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應當在技術和商務兩個方面逐步采取措施,加以改善,以適應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的措施有以下幾點。
1.改變觀念,逐步開放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能力。
首先,在新環境下,運營商的資源和服務不是僅僅向最終用戶提供,而是向價值鏈的不同環節提供,隨服務和資源提供的管理和支撐能力將方便他們對資源和服務的使用,提高這些資源和服務的市場使用價值;
其次,在提供融合開放的信息服務時,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第三方的資源。在使用這些資源(往往以服務的方式提供),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系統中也應當使用外部提供的相應的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服務;
再次,開放的運營支撐和運營管理服務本身也可以成為運營和提供服務的資源,作為企業服務收入的一個來源。
2.重視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系統的規劃和架構。開放的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服務需要面對各種使用者,這些使用者對提供服務的系統要求各不相同。如前所述,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功能上,也體現在性能和服務質量上;與此同時,各種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也很快,對于開放的系統來說,必須能夠適應才有競爭力。為了適應這些差異和不斷的發展變化,系統就必須有好的規劃,在規劃的技術上建立好的結構,使得系統可以動態演化和重組,在總體穩定的基礎上適應不同的需要。這些規劃和架構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系統功能和業務的抽象描述,以及建立一定的方法,用以在抽象描述的基礎上進行系統建設和演化。
3.重視OSS/BSS(運營和商務支撐)和ITSM(信息技術服務管理)的融合。OSS/BS和ITSM過去是在不同領域中使用的信息服務管理體系架構,前者主要用于網絡運營商和服務提供商,后者主要用于企業、行業等的信息化管理。在物聯網環境下,當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需要共享時,必須兼顧這二者的需求,因此,OSS/BSS和ITSM的融合就顯得十分重要。這種融合首先是業務描述和架構融合,然后才是系統的改造和演化。
4.為了支持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能力的開放,應當重視云計算環境下系統的部署,特別是SaaS的應用。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國內運營商在這方面的準備還是不夠的。這種部署首先可以從內部OSS/BSS系統開始,然后在體系架構演進的過程中,逐步推向能力開放服務。
由此可知,獲得“高度智能”的關鍵是對“深入感知”的信息進行“廣泛互聯”。因此,網絡管道的作用在物聯網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在通信管道占主導地位的各個運營商,無不在探討物聯網時代或新興信息產業時代的發展和作為。其中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物聯網環境或開放融合環境下信息服務的商務、市場和技術方面的要求。
為達到上述要求,就必須改變運營支撐和服務支撐的理念,改進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系統,使之適應新的要求。
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新特點
首先,有必要了解新形勢下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的特點。我們認為,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有一些非常值得關注的特點。
1.由于運營所涉及的價值鏈拉長,從宏觀來看,為了完成對最終用戶的服務,運營支撐管理的因素越來越多。如果向最終用戶提供服務的運營者要實現端到端的管理,必須涉及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系統開放和互聯。例如,為了保證最終用戶的應用服務質量,我們必須關聯應用服務軟件、門戶、管道、終端等各方面的管理。
2.對于運營管理的需求多樣化。這種多樣化不僅體現在功能方面,也體現在不同的服務質量要求方面。例如,為了實現全程的服務水平或服務質量的保障,應用服務的提供商或許需要整個通路經過的不同運營商提供鏈路質量情況的信息;而另一些非關鍵應用的應用提供商或許只需要盡力為網管服務即可。
3.服務全程價值鏈涉及的資源有不同的屬主,不能強求他們的支撐和管理體系架構和技術完全一致,需要融合不同架構和不同技術,完成對最終用戶有價值的端到端管理。
4.和傳統的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不同。在新環境下,整個支撐管理涉及的因素和對象中,管理者對其的掌控程度是不同的。有些是管理者所擁有的,有些是可管理的,有些是可影響的,有些是可觀察的,有些則是完全無法接入和獲取的。為了完成全程的支撐和
5.物聯網強調“物”的連接和通信。對于端點來說,這種通信涉及到傳感與執行兩個重要方面,而將這兩個方面關聯起來,就是閉環的控制。從這方面來看,在物聯網環境下,有很多形態,例如,有些閉環是前端自成系統,只是通過網絡發送系統的狀態信息,接收配置信息;有些通過后臺服務形成閉環,需要廣泛互聯所獲取的信息綜合處理后進行閉環的控制;有些則是不同形態的結合等。所有這些,和以往的人機、人人之間的通信時大不相同的,其運營支撐和服務和管理有很多新的因素需要考慮。
采取不同策略
針對物聯網的特點,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應當在技術和商務兩個方面逐步采取措施,加以改善,以適應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的措施有以下幾點。
1.改變觀念,逐步開放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能力。
首先,在新環境下,運營商的資源和服務不是僅僅向最終用戶提供,而是向價值鏈的不同環節提供,隨服務和資源提供的管理和支撐能力將方便他們對資源和服務的使用,提高這些資源和服務的市場使用價值;
其次,在提供融合開放的信息服務時,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第三方的資源。在使用這些資源(往往以服務的方式提供),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系統中也應當使用外部提供的相應的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服務;
再次,開放的運營支撐和運營管理服務本身也可以成為運營和提供服務的資源,作為企業服務收入的一個來源。
2.重視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系統的規劃和架構。開放的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服務需要面對各種使用者,這些使用者對提供服務的系統要求各不相同。如前所述,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功能上,也體現在性能和服務質量上;與此同時,各種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也很快,對于開放的系統來說,必須能夠適應才有競爭力。為了適應這些差異和不斷的發展變化,系統就必須有好的規劃,在規劃的技術上建立好的結構,使得系統可以動態演化和重組,在總體穩定的基礎上適應不同的需要。這些規劃和架構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系統功能和業務的抽象描述,以及建立一定的方法,用以在抽象描述的基礎上進行系統建設和演化。
3.重視OSS/BSS(運營和商務支撐)和ITSM(信息技術服務管理)的融合。OSS/BS和ITSM過去是在不同領域中使用的信息服務管理體系架構,前者主要用于網絡運營商和服務提供商,后者主要用于企業、行業等的信息化管理。在物聯網環境下,當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需要共享時,必須兼顧這二者的需求,因此,OSS/BSS和ITSM的融合就顯得十分重要。這種融合首先是業務描述和架構融合,然后才是系統的改造和演化。
4.為了支持運營支撐和服務管理能力的開放,應當重視云計算環境下系統的部署,特別是SaaS的應用。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國內運營商在這方面的準備還是不夠的。這種部署首先可以從內部OSS/BSS系統開始,然后在體系架構演進的過程中,逐步推向能力開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