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0月16日,美國電池制造商A123向美國特拉華州破產法院提出破產申請,并宣布新的合作方為美國的江森自控。
此前,中國的萬向集團曾提出以4.5億美元的總額收購A123。今年8月16日,A123 首席執行官David Vieau曾宣布,A123與萬向集團已經簽署《A123系統與萬向集團公司最終投資協議》。
此后,由于美國國內某些政治以及政策原因,萬向的收購終止,江森最終成為A123的重組方。
10月17日,一位接近A123創始人、大股東蔣逸明的人士向記者透露,此次A123宣布與江森自控合作,只是涉及其汽車業務,A123旗下的電池材料和儲能業務不在收購范圍!癆123將來也想將業務重心轉向中國,以降低成本迎戰由中日韓組成的亞洲電池軍團。未來A123將在中國將繼續尋求合作方,不排除與萬向的再度合作。”
今年8月,A123發布了其最新財務報表,其中顯示A123在2012年前6個月凈虧損約2.08億美元,折合每股虧損1.43美元。而在此前的3月,由于電池存在質量缺陷,A123耗資5500萬美元召回電池。與此同時,A123最大客戶菲斯克又削減對A123的訂單,導致A123關閉部分生產線,被迫裁員。
萬向集團正是在此時進入A123的視野。上述人士向記者透露,他8月在美國與蔣逸明會面時,蔣對萬向的態度非常積極,表示歡迎外來資本的進入,希望萬向可以幫助A123走出財務困境。而當時,向A123發出收購要約的只有萬向一家。
上述人士表示,當時蔣逸明還向其了解萬向的情況,特別對萬向“向寶馬供應零配件”的情況感興趣。他們兩人在那時達成共識,支持萬向收購A123,認為這可以使A123很好地生存下去。但蔣非常擔心美國政府對此的態度。
果不其然,這項收購此后遭到美國方面的重重阻礙,其原因是A123在成立初期受到了美國能源部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奧巴馬總統的新能源政策,美國能源部在A123成立初期曾向其直接撥款2.5億美元,而州政府的間接補助也達1.4億美元。受到補助的A123也高調上市,其上市典禮甚至邀請到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出席。
這筆政府補貼在此事成為收購案一大阻礙。作為一家私人企業,A123的初始資金大部分來源于能源局,收購后這筆資產如何處置成為關鍵。
“另外,中國公司收購美國公司是最敏感的話題,此方案出臺后即有議員上書表示抗議!鄙鲜鋈耸窟透露。美國不希望本國資產流失海外,而今年又恰逢美國大選年,使得這樣的收購更加困難。
當時,萬向開出的條件非常優惠。具體方案為:萬向將以4.65億美元收購A123系統公司80%的股份,成為A123最大的股東。同時,萬向集團向A123提供7500萬美元初始債務融資,其中2500萬美元為初始信用額度。滿足一定條件后,萬向將提供5000萬美元貸款。隨后,萬向將再根據某些條件的達成,購買A123總計2億美元的優先擔?赊D股票據。此外,萬向集團還將持有1.9億美元期權認股權證。
但萬向收購A123的風聲太大,搞得美國上下皆知,因此收購失敗之余,A123卻引起了江森自控的關注。
更為重要的是,江森自控本身也是一家獲得美國能源部支持的企業,其出手收購A123自然得到美國能源部的支持。
江森自控抓住萬向受到質疑的機會,向A123提出收購條件。但與萬向提出整體收購的方式不同,江森自控只收購A123旗下汽車電池業務,包括技術、產品和客戶渠道,以及在密歇根等地的工廠,此外還有A123和上汽的合資公司捷新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
A123業務一共分為三塊。一塊是電池材料,在中國常州設有生產基地;第二塊是汽車電池,主要生產基地在底特律;第三塊是儲能電池,其生產基地在波士頓。在出售汽車板塊業務后,其余板塊仍可以繼續經營。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江森自控本身實力雄厚,主業為鉛酸電池,也是業內做控制系統的老大。但由于鋰電池技術已經成為未來儲能和電動汽車發展的方向,故江森自控一直在跟蹤鋰電池項目,希望將業務向鋰電池轉移。今年,江森自控還欲在各鋰電池企業招聘技術人才。
在業內,德國巴斯夫近期正通過各種收購活動擴大業務規模,而江森自控也正是想效仿巴斯夫的模式。在A123破產保護啟動后,江森自控將提供7250萬美元資金繼續維持A123運營,預計交易總價格為1.25億美元。
但上述接近蔣逸明人士告訴記者,蔣逸明曾向他表示,不管萬向收購A123是否可以獲得成功,A123將來都會將生產中心轉移至亞洲,這是出于成本問題的考慮。
在美國本土生產的高額成本是A123從成立至今連年虧損的主要原因。根據A123財報顯示,雖然其營業收入逐年增長30%-40%,但由于其成本上升高于營業收入增長,導致每年虧損也在逐步擴大。
A123在2009年和2010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9100萬美元和1億美元。但這兩年的虧損分別為8660萬美元和1.5億美元。
隨著中國、日本、韓國產量的增大,美國電池生產商在成本上完全不能與之抗衡。為此,A123早就將眼光放在上海,已與上汽成立合資公司。蔣逸明也表示,將在中國繼續尋找合作方。而其中也不排除萬向。
在上海設有生產和研發基地的香港上市公司中聚電池一位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曾尋求與A123在OEM領域的合作。
不過,除了車用鋰電池一片光明外,中國其他鋰電池行業正在經歷著與光伏行業相同的陣痛。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消費類鋰電池由于產能過剩嚴重,企業之間互相壓價,導致利潤急劇下滑。整合期過后可能會只留下一半的企業。
在這樣的背景下,A123未來即便向中國轉移產能,其業績能否提升也未可知。
此前,中國的萬向集團曾提出以4.5億美元的總額收購A123。今年8月16日,A123 首席執行官David Vieau曾宣布,A123與萬向集團已經簽署《A123系統與萬向集團公司最終投資協議》。
此后,由于美國國內某些政治以及政策原因,萬向的收購終止,江森最終成為A123的重組方。
10月17日,一位接近A123創始人、大股東蔣逸明的人士向記者透露,此次A123宣布與江森自控合作,只是涉及其汽車業務,A123旗下的電池材料和儲能業務不在收購范圍!癆123將來也想將業務重心轉向中國,以降低成本迎戰由中日韓組成的亞洲電池軍團。未來A123將在中國將繼續尋求合作方,不排除與萬向的再度合作。”
今年8月,A123發布了其最新財務報表,其中顯示A123在2012年前6個月凈虧損約2.08億美元,折合每股虧損1.43美元。而在此前的3月,由于電池存在質量缺陷,A123耗資5500萬美元召回電池。與此同時,A123最大客戶菲斯克又削減對A123的訂單,導致A123關閉部分生產線,被迫裁員。
萬向集團正是在此時進入A123的視野。上述人士向記者透露,他8月在美國與蔣逸明會面時,蔣對萬向的態度非常積極,表示歡迎外來資本的進入,希望萬向可以幫助A123走出財務困境。而當時,向A123發出收購要約的只有萬向一家。
上述人士表示,當時蔣逸明還向其了解萬向的情況,特別對萬向“向寶馬供應零配件”的情況感興趣。他們兩人在那時達成共識,支持萬向收購A123,認為這可以使A123很好地生存下去。但蔣非常擔心美國政府對此的態度。
果不其然,這項收購此后遭到美國方面的重重阻礙,其原因是A123在成立初期受到了美國能源部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奧巴馬總統的新能源政策,美國能源部在A123成立初期曾向其直接撥款2.5億美元,而州政府的間接補助也達1.4億美元。受到補助的A123也高調上市,其上市典禮甚至邀請到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出席。
這筆政府補貼在此事成為收購案一大阻礙。作為一家私人企業,A123的初始資金大部分來源于能源局,收購后這筆資產如何處置成為關鍵。
“另外,中國公司收購美國公司是最敏感的話題,此方案出臺后即有議員上書表示抗議!鄙鲜鋈耸窟透露。美國不希望本國資產流失海外,而今年又恰逢美國大選年,使得這樣的收購更加困難。
當時,萬向開出的條件非常優惠。具體方案為:萬向將以4.65億美元收購A123系統公司80%的股份,成為A123最大的股東。同時,萬向集團向A123提供7500萬美元初始債務融資,其中2500萬美元為初始信用額度。滿足一定條件后,萬向將提供5000萬美元貸款。隨后,萬向將再根據某些條件的達成,購買A123總計2億美元的優先擔?赊D股票據。此外,萬向集團還將持有1.9億美元期權認股權證。
但萬向收購A123的風聲太大,搞得美國上下皆知,因此收購失敗之余,A123卻引起了江森自控的關注。
更為重要的是,江森自控本身也是一家獲得美國能源部支持的企業,其出手收購A123自然得到美國能源部的支持。
江森自控抓住萬向受到質疑的機會,向A123提出收購條件。但與萬向提出整體收購的方式不同,江森自控只收購A123旗下汽車電池業務,包括技術、產品和客戶渠道,以及在密歇根等地的工廠,此外還有A123和上汽的合資公司捷新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
A123業務一共分為三塊。一塊是電池材料,在中國常州設有生產基地;第二塊是汽車電池,主要生產基地在底特律;第三塊是儲能電池,其生產基地在波士頓。在出售汽車板塊業務后,其余板塊仍可以繼續經營。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江森自控本身實力雄厚,主業為鉛酸電池,也是業內做控制系統的老大。但由于鋰電池技術已經成為未來儲能和電動汽車發展的方向,故江森自控一直在跟蹤鋰電池項目,希望將業務向鋰電池轉移。今年,江森自控還欲在各鋰電池企業招聘技術人才。
在業內,德國巴斯夫近期正通過各種收購活動擴大業務規模,而江森自控也正是想效仿巴斯夫的模式。在A123破產保護啟動后,江森自控將提供7250萬美元資金繼續維持A123運營,預計交易總價格為1.25億美元。
但上述接近蔣逸明人士告訴記者,蔣逸明曾向他表示,不管萬向收購A123是否可以獲得成功,A123將來都會將生產中心轉移至亞洲,這是出于成本問題的考慮。
在美國本土生產的高額成本是A123從成立至今連年虧損的主要原因。根據A123財報顯示,雖然其營業收入逐年增長30%-40%,但由于其成本上升高于營業收入增長,導致每年虧損也在逐步擴大。
A123在2009年和2010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9100萬美元和1億美元。但這兩年的虧損分別為8660萬美元和1.5億美元。
隨著中國、日本、韓國產量的增大,美國電池生產商在成本上完全不能與之抗衡。為此,A123早就將眼光放在上海,已與上汽成立合資公司。蔣逸明也表示,將在中國繼續尋找合作方。而其中也不排除萬向。
在上海設有生產和研發基地的香港上市公司中聚電池一位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曾尋求與A123在OEM領域的合作。
不過,除了車用鋰電池一片光明外,中國其他鋰電池行業正在經歷著與光伏行業相同的陣痛。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消費類鋰電池由于產能過剩嚴重,企業之間互相壓價,導致利潤急劇下滑。整合期過后可能會只留下一半的企業。
在這樣的背景下,A123未來即便向中國轉移產能,其業績能否提升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