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的鋼材、70%的裝備將采用國產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廖永遠10月16日在西氣東輸三線天然氣管道工程(以下簡稱西三線)開工儀式上的表態,讓國內裝備企業看到了希望,在西氣東輸工程建設的“第三程”,國內裝備企業有望全面參與項目建設。
長期以來,國內重大工程項目過于重視業績門檻,這讓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之路走得相當艱難。記者采訪了解到,“練兵”西氣東輸二線工程(以下簡稱西二線)后,沈陽鼓風機集團公司、上海電氣集團上海電機廠、哈爾濱電機廠交直流電機有限公司等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在關鍵技術設備攻關及國產化方面打下良好基礎。這次或許機會真的來了。
誘人的“蛋糕”
目前,在西北能源大通道規劃中,中國已經建成西氣東輸一線、二線兩條管道,設計輸氣能力達到470億立方米。由于自身和市場的因素影響,在西一線和西二線的工程建設中,國內裝備企業參與有限。
總投資1250億元的西三線工程,由于對閥門、儀器儀表和自動化等相關設備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對于國內裝備企業而言,無疑是塊香氣誘人的“大蛋糕”。
中石油相關負責人介紹,西三線工程建設優先采用國產設備和材料,作為大功率壓縮機、大口徑閥門等長輸管道關鍵設備國產化的依托工程,將帶動我國鋼鐵、裝備、機械、電子、冶金等相關行業發展。
該負責人介紹,西三線工程首次在新建長輸天然氣管道上大規模應用國產化電驅、燃驅壓縮機組和大口徑干線截斷球閥。為打破長期以來國外公司對中國長輸天然氣管道關鍵設備的壟斷,支持國內裝備制造業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在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的統一組織下,中石油將在西三線建設中大規模推廣應用國產20兆瓦級電驅、30兆瓦級燃驅壓縮機組和48英寸900磅級大口徑干線截斷球閥。
據悉,為進一步提高管道建設水平,西三線工程首次推廣應用新技術。在西氣東輸三線開展600公里機械噴涂液體聚氨酯補口和400公里中頻加熱輔助熱收縮帶安裝工業規模應用,50公里BK-1型機械化補口工作站試驗。與傳統手工烘烤熱收縮套補口技術相比,新技術將有效保證補口防腐層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填補我國管道建設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練兵”西二線
實際上,國內裝備企業從西氣東輸一線工程(以下簡稱西一線)建設之初,就一直在等待機會,希望中國天然氣長輸管道關鍵設備能用上國產裝備。
這一期待在國家發改委、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積極協調下,在西氣東輸二線工程項目建設中取得重大突破。
西二線是我國第一條引進境外天然氣的大型管道工程,長輸管道壓縮機組是實現天然氣長距離運輸的“心臟”設備,長期以來,這些設備一直為國外先進企業所壟斷,國內沒有可供參考的理論數據。
上海電機廠從技術路線設計開始,每一個環節都是從零起步,與中石油西氣東輸管道公司和各研制單位緊密配合,在一年多時間里完成了各項科研課題、技術攻關、產品結構設計及試制,經廠內的型式試驗,最終實現樣機產品的成功制造。沈陽鼓風機集團公司為西二線長輸管線研發的關鍵設備大型壓縮機組也獲得用戶單位中石油的支持,在西二線建設中與美國GE公司一起,成為該工程增壓站大型壓縮機主要供貨商。
記者從中石油了解到,西二線在設備國產化上比西一線有很大提高。在西一線推進部分鋼管和輔助材料國產化基礎上,西二線推進場站壓縮機組和大型管線閥的國產化進程,使西二線工程的管線鋼國產化率達到100%,關鍵閥門的國產率超過50%。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西二線工程建設中,大型關鍵設備國產化取得實質性進展。如長輸管線多年沒有得到解決的大型壓縮機組,在西二線項目建設中采取“三步走”戰略,中石油帶動沈鼓集團分期推進大型壓縮機組國產化,逐步增加了國產化比重。
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曾表示,西二線工程長輸管線設備國產化的重點是場站設備,這是國產化的重要標志。其中最關鍵的設備是大型壓縮機組和干線球閥兩類設備,設備需求量大,這為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特別是大型壓縮機、大型閥門生產企業提供重要的實踐機會,促進產品結構升級和優化,推動企業技術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西一線工程建設中,國內用戶和制造企業合作,成功實現X70、X80鋼板以及螺旋管和直縫管的國產化,有效抑制了國外鋼材、鋼管的價格;促成GE公司與沈鼓集團達成合作制造技術協議,為其定遠壓氣站提供一臺PCL803型備選壓縮機,實現部分干線截斷閥國產化;逐步實現防腐材料、計量調壓成套設備全面國產化,通信設備完全在國內采購。
艱難的分享
為了給國產裝備企業爭取機會,西氣東輸工程建設伊始,中機聯就組織編制了重大技術裝備項目攻關可行性分析報告,并且和中石油一起進行了全過程管理。在大型管線輸氣壓縮機組、大型鍛焊結構球閥、自動控制系統等工藝場站設備、液化天然氣站關鍵設備及吊管機等施工設備的使用過程中,中機聯為提高設備國產化率做了大量工作。
中機聯積極推進自貢高壓閥門有限公司、沈陽鼓風機集團公司等國內企業與國際著名的GE-新比隆公司的技術合作,并聯合進行商務報價。雖然主干線管線壓縮機和1016mm球閥沒有國內企業中標,但是由沈鼓設計制造的靖邊——寧夏的支線管線壓縮機已成功運行一年多,為西氣東輸干線擴容和陜京二線管線建設中的相關設備國產化打下基礎。
雖然國家發改委及相關部門的有關領導多次協調重大設備國產化事宜,但西氣東輸工程裝備國產化之路仍然很不平坦。
長期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多次指出,國內重大工程建設要盡量考慮采用國產設備,并對國產化率作了規定,然而國內不少重大工程在采購設備時普遍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現象。
有分析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國內裝備制造企業自身實力較弱。國內裝備企業在西氣東輸最初的工程招標中也暴露了不少問題。
以管線壓縮機投標過程為例,國內企業由于對輸氣工藝了解不夠,只能等用戶、設計院明確參數后才能做設計方案;而國外投標的幾大壓縮機公司甚至可以為中國的用戶講課,告訴他們在4000公里的管線上應該放多少個加壓站,應該如何定參數等。
中機聯原總工程師隋永濱曾表示,不熟悉工藝、缺乏工程成套能力始終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薄弱環節。企業不熟悉工藝,沒有工程成套能力,就永遠掌握不了項目的主動權,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進程。
“目前,國際裝備市場已經形成了世界范圍內的壟斷競爭格局,國內裝備制造業只有依靠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和廣闊的國內市場,才有可能真正地振興裝備制造業。如果我們自己不給自己機會,誰還給你機會?”一業內專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