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又稱為積層制造,本質是把平面材料一層層疊加起來。和普通打印唯一不同的是,除了打印長寬還需要打印出深度。當你把需要打印的產品設計通過軟件建模輸入機器后,打印機會用特殊的3D材料將產品截面逐層地打印出來,再粘合起來制成實體。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3D打印衣飾很多看起來都是鏤空狀的,因為需要通過網孔節點設計增加衣物的延展性,達到貼身的效果。比如蒂塔·萬提斯身上那樣的一件3D打印禮服就有3000多個關節節點,由17片打印實體拼接而成。這其實就造成了3D打印時尚發展的一大問題,畢竟可穿與適合穿著還是有著很大差別的,當然如果你可以像lady Gaga或是天后Beyoncé那樣真空上陣hold住透視裝就另當別論了。
不適穿的另一方面還體現在面料上。前面提到3D打印是需要一些特殊材料的,如果特別說到3D打印衣服的話,可選擇的材料就會更少。業界比較先進的材料有Materialise研發的具有超級彈性的TPU-92A-1和Makerbot運用的柔性燈絲材料,可即便是這些材料的舒適度也無法跟我們平時穿的棉麻材料相比。就連3D打印服裝設計師Iris都承認不愿意穿3D打印出來的T恤,覺得面料像磚一樣硬。目前市面上宣稱是3D打印的服飾往往大部分是傳統材料與新型打印材料結合的產物。比如2014年3月倫敦時裝周上,Pringle品牌就把激光燒結后(3D打印工藝)的尼龍織進了羊毛杉?墒且┢3D打印的瑜伽褲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為一個環保時尚愛好者,沒有3D打印的瑜伽褲可能并無大礙,可是因為成本的原因不能使用3D打印時尚就是另一個問題了。以Makerbot為例,一臺普通大小的桌面級3D打印機售價在1萬到4萬元不等,這個價格是不包括原材料費用的,而且能打印的產品類別也很有限。
同時3D打印時尚的使用成本也很高,可操作性不強。人們必須先要懂得3D建模,然后將數據轉換成打印機能夠讀取的格式,最后再進行打印。試想如果設計師Iris和Francis Bitoni需要和專業技術公司合作完成自己的設計,那我們普通消費者將會更難獨立完成整個制衣的過程,3D建模本身聽起來就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任務。
如此看來,3D打印時尚的現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但正如胡迪在書中講的那樣,計算機剛出現時也面臨了同樣的問題。所以說,如果現在就夢想在家體驗3D打印樂趣的話,除了考慮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原創設計外,可能需要最多的就是耐心等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