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一邊是能源壟斷行業在推進混合所有制上的“爭先恐后”,另一邊是長久以來擺在民企面前的“彈簧門”。此外,能源領域被寄予厚望的電改之路始終步履蹣跚。如何看待能源大國企的這些姿態?
3月初,中石化宣布啟動油品銷售業務重組,中石油董事長周吉平透露擬將油氣開采環節對外開放,之后不久中電投也稱今年將開放民資參股旗下的所有業務。能源領域“擁抱”民企的表態,似乎讓人們看到了“鐵板”被撬動的希望。事實上,民營企業躋身油氣、電力等壟斷行業已不是新鮮話題,但新撕開的這道口子后究竟藏著什么、民企是否能分到更大的蛋糕還是令人充滿想象。
一邊是能源壟斷行業在推進混合所有制上的“爭先恐后”,另一邊是長久以來擺在民企面前的“彈簧門”。此外,能源領域被寄予厚望的電改之路始終步履蹣跚。如何看待能源大國企的這些姿態?記者日前專訪了長期從事能源和公共政策研究的資深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員范必。
混合所有制改革
須與行業改革統籌并進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對壟斷行業要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改革。油氣、電網等是典型網絡狀壟斷行業。有人說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差距大,有的說不大。故須提高交易透明度。電網只管‘運’,就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了。”
記者:現在有分析說新一輪電改或從售電側入手,可行性如何?
范必:只開放售電側等于電網還是獨家的電力買賣方。市場化是電力體制改革的方向,多買多賣才能形成充分競爭市場。當只有一個賣家時,購電側沒議價能力,售電側仍能獲得壟斷利潤。電改應實現發電方和用戶直接交易。
記者:電改的思路是否還會按國務院“五號文件”(即2002年國務院印發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繼續推進?
范必:國務院五號文件確定的方向至今仍是正確的,個別地方因形勢變化不會再實行,如競價上網。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壟斷行業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的改革思路。我們仔細盤點一下,這些行業多與能源有關,如電網、油氣管網等。(全國)兩會期間,在政協一次聯組會上,有政協委員向國務院領導反映,他去美國投資,不僅天然氣價格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電價也只有我們的70%,僅電費差價就可以覆蓋人工成本的差額。有人說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的差距大,有的又說不大,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只有把壟斷環節在剝離競爭性業務后獨立出來,進行單獨監管、單獨核算才可以了解實際輸電成本。從公共政策的理論講,我們判斷一個事情——政府和企業各管什么,壟斷行業怎么辦,有一套公認的流程。比如,一個國企處于壟斷狀態,改革前先要分析,它是否自然壟斷行業。如果是,再分析現在該企業中哪些是競爭性業務,哪些是自然壟斷業務。如果是競爭性業務,就要完全放給市場,允許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進入,是自然壟斷的就要獨立出來。為了防止自然壟斷環節獲得過高壟斷利潤,政府應出面監管,防止外部經濟發生。
記者:能源大國企都鼓勵民企投資,怎么看現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范必:我認為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應與行業改革統籌考慮。在能源領域,如果將混合所有制僅理解為國企放開讓民企進來參股,可能還不夠。從“十一五”開始,我國一直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這次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油氣領域原本非公有制企業參股就比較少,現在油氣、電力領域也可以參股了,是一個進步,但也僅僅是剛趕上其他領域國企改革的步伐。能不能像三中全會明確的,允許一些非公有制企業控股,我們還要拭目以待。
除參股以外,是否允許非公經濟以獨立法人的資格進入油氣上下游各環節,不是現在的國企能決定的,涉及整個行業改革問題。“三桶油”現在仍是上下游一體化經營。如何打破對非公經濟的“玻璃門、彈簧門”,在這些方面企業可以探索,更重要的,應由負責改革的部門來設計,完全靠企業是不行的。
改革方法論:全產業鏈市場化改革
“從1993年開始,中國從增量改革、局部改革進入改革全面推進階段。但研究改革方案仍是按條條(行業、行政隸屬關系)或塊塊(區域)提出思路,很難為解決一個問題形成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改革方案。改革應當打破條塊分割的局限,從產業鏈上下游的角度來考慮怎樣推進市場化。”
記者:像電廠這塊,其實民資和外資已進入很多年了。目前能源領域試水混合所有制,向民資放開的主要集中在常規油氣行業和電力行業。未來油田是否可能放開讓民企控股甚至獨資?
范必:油氣產業鏈大致分為區塊獲得、勘探、開采、運輸、配售等環節。現在油田已有一些民企從事輔助性業務。但民營企業作為獨立的投資主體、法人,進入上游行業還是困難重重。我認為能源資源領域應當從全產業鏈出發進行市場化改革,而不僅僅是個別環節的市場化改革。比如解決煤電矛盾,電煤、鐵路運力、電力一起進行市場化改革才能解決問題。
如果只改一個環節,上下游環節不改,還存在計劃體制或雙軌制,煤電矛盾就解決不了。像電煤并軌后,很難建立起全國性的煤炭市場。因為鐵路運力沒有市場化,車皮不納入交易,手里有煤也運不出來。所以,一定要把整個產業鏈捋一遍,從區塊的獲得一直到最后的零售,凡存在傳統計劃經濟的地方都要進行市場化改革。在油氣產業鏈中,上游首個環節就是區塊獲得。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油氣區塊都是招標出讓,只有中國是登記出讓。有些企業登記獲得區塊后,既不投入也不開采,而民營企業沒有權力登記獲得區塊。
記者:除了區塊獲得,其他環節可否也舉一下例子?
范必:拿天然氣產業鏈來說,大致分為氣源、網輸、城市燃氣公司(或企業用戶)、居民消費幾個環節。這是一個典型的不完全市場產業鏈。上游氣源中,國內開采的區塊為登記獲得,國外采購只有個別企業有經營權,勘探開發為個別企業所掌握。中游運輸中,管網由個別國企壟斷。下游銷售中,城市燃氣公司掌握城市管網,屬壟斷經營,最后由它們把氣賣給消費者。這個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幾乎處在壟斷狀態,壟斷企業最易獲得壟斷利潤,這就難免在下游出現供求矛盾和氣價上漲。石油行業也大致如此。因此,油氣行業應當進行全產業鏈市場化改革,結合混合所有制改革,使油氣從不完全市場產業鏈轉向市場化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