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之時,我國碳交易市場再發新枝,4月2日,湖北省將正式啟動碳排放交易市場。湖北省也成為全國第6個開放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省市。
但業內人士認為,我國的碳交易市場要想漸入佳境,參與企業還需優化碳交易戰略。
2013年被稱為我國碳交易“元年”。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全國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中,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5個試點都已于2013年陸續啟動。湖北省碳排放交易開閘后,另一個試點重慶市也將于今年掛牌交易。
“在這7個試點中有北京、上海、深圳等比較發達的城市,都已于2013年啟動,而相對欠發達地區的試點隨后啟動,也符合地區經濟發展特征,可以更好地為全國范圍內展開碳交易工作在做準備!卑灿乐袊鴼夂蜃兓c可持續發展服務總監陳曉燕如是說。
在這些試點城市,參與碳交易試點的企業多為耗能大戶,鋼鐵、化工、水泥、汽車制造、電力、有色金屬、玻璃、造紙等高能耗行業被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以湖北省為例,該省以能源消費量來界定納入企業,范圍為年綜合能源消費量6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重點工業企業,數量有100多家。
對被納入碳交易試點的企業來說,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它們都成了碳排放交易平臺上的重要角色。面對碳交易,是消極被動喊著“狼來了”,還是主動應對認識到“錢來了”,規劃好碳交易戰略都成了企業必須采取的措施。
每家企業在試點的合規期內會收到免費分配的碳排放配額。如果這一碳排放配額低于企業在合規期內的碳排放量,企業需要在碳交易所購買差額;如果得到的配額高于企業的碳排放量,該企業可在碳交易所對剩余的配額進行出售。
由此可見,碳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一些企業拿錢向另一些企業購買減排指標,多排放多付錢,以市場機制解決溫室氣體減排問題。
簡言之,減少碳排放能賺到錢,多排放就要自掏腰包在碳交易市場上購買或者接受罰款。在這7個碳試點城市中,大部分都有處罰規定。如果企業超出碳排放配額進行碳排放,將受到碳交易市場均價2倍至3倍的處罰。
除罰款外,上海市還規定,非合規企業可能難以獲得擴大產能的政府批準,也可能無權享受某些優惠政策和政府補貼。
可見,企業作為核算與報告的微觀主體,提升碳排放管理和交易能力,直接關系到自身的利潤和可持續發展。
但陳曉燕告訴本報記者,因為我國的碳交易試點剛開始不久,對企業來說,如何做好碳資源管理,優化碳交易策略是之前未遇到的問題。她說:“企業要滿足合規方要求就需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會涉及到企業的運營、財務、法務、人力資源、IT等多部門,需要系統地統籌!
對此,洲際交易所集團ICE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黃杰夫認為,我國的碳交易試點工作剛剛起步,即便是最早開市的深圳市也還不到一周歲,企業應該在摸清自己碳家底的前提下,管理好自己的碳資產,參與到碳資產管理和價值追求的過程中來,并應盡早學會如何對沖碳交易的風險。
其實,同發達國家水平相比,我國企業的碳資源管理意識和碳信息披露程度還很低。源于英國的非盈利組織CDP在各國碳信息披露研究中占有權威地位。CDP中國2013年報告顯示,在經過富時中國A600指數以及富時全球亞太指數投資權重后,綜合列出的中國100家市場價值最大的企業中,共有32家回復了問卷。這一數字雖高于2012年的23家,但仍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水平。
CDP中國項目主任李如松對本報記者表示,企業是碳排放交易的關鍵主體,面對碳交易,中國企業已經行動起來,但它們的努力離形成一個公平、公正且可持續的碳交易市場仍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