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企業提議擴大對中國晶體硅光伏產品進行雙反制裁范圍,讓一些還沉浸在成功“戰勝”歐盟光伏雙反、2014年出口形勢將顯著改善喜悅中的國內企業感到驚悚、恐懼。原本高層數度協調所營造的“限價配額”模式,將在馬年為光伏企業增加年7GW的歐洲“市場空間”,但美國的“糾纏不休”,將此前應對雙反的“繞到臺灣”策略封死,帶來的近2GW的出口量受限,同時可能引起歐盟方面效仿,屆時對國內光伏行業的擠壓將與實施雙反無異,這對目前絕大多數還是依靠政策支撐的國內光伏企業而言無疑是重大利空。
不過,聯想當初歐美方面做出的雙反調查也非完全的無理取鬧:隨著歐洲國家為代表的西方市場迅速壯大,占據一定技術優勢和明顯資源優勢的中國光伏企業發力搶灘,彼時國內也在積極推行諸如“金太陽”類的補貼政策,以支持光伏發電項目建設。但為搶占市場,同時補貼申、審環節把關不嚴,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出現冒領、騙取政策補貼用于“貼補”出口產品的現象,造成國內光伏發電應用推廣難見成果,而出口產品報價混亂無序,擾亂國際市場、擠壓歐美同業的生存。為此,結合自身貿易增速萎靡、實體產業復蘇乏力的現實問題,歐美方面相繼展開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
不過,經此一役,中國光伏企業也有了一定積極變化:公開數據顯示,受歐美雙反調查影響,2012年中國光伏產品對美歐出口量大幅下降,較2011年分別下降約30%和45%。但與此同時,經過實力企業積極開發,2012年中國光伏產品對日本、加拿大、印度及東盟部分國家等光伏新興市場出口量迅速翻倍,增量幾乎正好彌合了歐美市場的減量部分。可見,政策溫室中成長起來的產業在經歷市場風雨洗禮初期難免受傷,但調整策略“擺正態度”后憑借自身實力,依舊可以在廣闊的市場中開墾出一片凈土,實現逆勢增長。
回首2013年,為改變光伏發電發展緩慢、改善去煤減排后能源巨量缺口等頑疾,監管層持續出臺支持光伏產業發展政策,涉及分布式發電、電價補貼、示范區建設、金融、電站建設、稅務等諸多方面,林林總總多達18條,真可謂情真意切,不惜血本。但此舉更是引發了美國以及歐盟各國警視:享受補貼的中國光伏產品又要來了。
整體看,美國針對我國光伏等行業產品雙反,一方面是有保護自身產業經濟的貿易保護情結,但更多的也是中國方面存在過度補貼嫌疑?梢,正人先正己,申訴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同時,應先審視下業內是否出現了對方提出的深層問題。否則,即便僥幸通過了高層公關,也僅能解決一次、一時之急,同類困擾還將接踵而至,對行業發展可謂適得其反。
此外,光伏發電乃至風電項目之所以在我國發展緩慢,上網困難可謂是根本因素——產品難以實現被市場接納、消化,行業及上游設備的制造業何談壯大?這一結癥不除,我國光伏、風電等行業在國內的應用、推廣只是空談,更難以改變高度依賴出口、看人臉色的被動局面。(作者系安邦咨詢能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