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FT報道,來自時政經濟研究所的Colin Robinson教授最近發表了一篇火藥味非常濃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英國的能源行業實際上已經被“國有化”了。Colin Robinson教授是英國最有威望的能源經濟學家之一,他的文章在英國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文章顯然是夸大了事實,至少從表面上來看,英國的能源行業并沒有被國有化,能源公司既沒有被國有化,也沒有被政府征用。但文章所指出的趨勢依然值得我們重視,能源企業的實際控制權正在悄悄的轉移,能源行業的眾多部門已被政府所控制。
Colin Robinson教授或許對英國的這種能源國有化的趨勢感到異常憤怒,但這樣的趨勢并不僅僅限于英國境內,它正在世界范圍內蔓延,德國、日本甚至美國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現了類似的趨勢。
能源行業一直是一個建立在公共政策和私人資本的混合基礎上的國民經濟部門,兩者相互斗爭,勢力此消彼長。然而,就目前的形式來看政府似乎是越來越占上風。
稅收一直是政府控制能源行業的主要手段,英國對石油產品征收的稅費占到了80%,稅收還是塑造現在北海石油格局的主要力量之一。石油和天然氣是極少的受特殊稅收制度約束的的行業之一。
近年來,政府對能源行業的干預手段又有了新花樣。除去稅收之外,還有兩種干預方式比較普遍。
一是,限制能源種類。德國政府不再更新核電站的設備,任由核發電行業衰退;在法國,盡管有著悠久的采礦歷史和豐富的頁巖氣儲備,但他們卻相當排斥水力壓裂技術(水力壓裂是開采頁巖氣的主要技術);在日本,核電站已經被關停,也許永遠都不會再啟用;而在美國,對污染排放的管制使得許多以煤炭為原料的火力發電廠關門大吉。
與此同時,德國在補貼煤炭和陸上風力發電;英國則豪擲千金大力推廣核能和海上風力發電;美國則一門心思的在整治燃煤發電廠的污染排放。
這些國家都聲稱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保護環境,但令我們感到迷惑的是,在放棄清潔的核能發電而支持煤炭發電的決策上,是情緒占的多,還是經濟性和環保性方面的考量多!
二是,對終端零售市場的干預。在法國,能源價格長期被人為的壓低;在英國,政府一直在凍結能源價格上做著不懈的努力,有至少有兩家政黨正在考慮嚴格限制能源公司的業務范圍,讓他們要么作零售商,要么作生產商。
來自政府的一系列的令人眼花繚亂的管制措施似乎只說明了一件事,政府應該為私人能源公司的定價負有責任。
這些自相矛盾的管制政策并不能帶給人們所想要的結果,卻帶給了私人投資者無窮無盡的麻煩。以德國為例,政府的行動讓一些大公用事業類的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傷痕累累;英國的價格管制則極大地損害了能源公司的收入和利潤。
政府和私人公司之間的角色似乎發生了錯位,誰也不知道未來2到5年會發生什么。結果就是,一些能源公司巨頭開始考慮從一些特定國家退出,有些公司則想通過剝離零售端的業務來專注于上游的供給業務。
最終的后果可能就是政府將成為投資者。能源系統需要增加新的產能,大量的歐洲能源設施需要整修和擴建,總花費將是非常巨大的一筆數字。而這些糟糕的能源政策卻無意中趕走了那些有能力投資的公司,這樣一來,能為如此龐大的工程融資的就只有政府了,真到了那一刻,我們的能源行業又將“國有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