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1月10日出爐。共有10位科技專家和313個項目獲獎。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5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7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8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8人。
來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和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程開甲獲得了2013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在連續三年空缺后,2013年終于取得可喜突破,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等人完成的“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獲得該獎。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陳志敏1月8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2013年度獲獎項目特點看,民生類技術產品居多,特別是群眾普遍關注的醫療衛生、環保等領域的優秀技術成果占比很大。此外,科技進步獎從2011年的283項減少到2013年的188項,減少95項,減幅33.6%,成為2000年以來科技進步獎最少的一年。這也凸顯了提高質量、減少數量、優化結構的評選原則。
結構優化 評審嚴格
陳志敏介紹,從2013年度評獎特點看,科技獎勵減少了數量,進一步優化了結構。其中,精簡了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推薦指標數和評審指標數,突出了鼓勵自主創新成果和重大發明創造。
與2011年相比,2013年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三大獎總數減少61項,減幅16.3%,比例結構大體從原來的10%、15%、75%調整為15%、25%、60%,獎勵結構趨于合理。
強化了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勵導向。2013年度獲獎項目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齡為46.6歲。還首次專門為40歲以下青年學者主持完成的基礎研究項目開辟了專家推薦渠道,可由3名以上國內知名同行專家(至少有1名院士)聯合推薦國家自然科學獎,不受推薦指標限制。
加大了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引導力度。在2013年度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中,企業作為牽頭或參與單位完成的項目占75.9%,其中,企業作為牽頭單位完成的項目占35.8%。企業牽頭或參與完成的高等級項目比例也在增加,13項一等獎中企業牽頭完成的有6項,參與完成的有10項。企業技術創新工程獲獎項目比2012年增加了2項,其中有1項為一等獎。
2013年度的評獎還加大了對創新團隊的獎勵力度,突出了對成果質量和水平的評價,突出了對學術嚴謹和科研誠信的引導。
同時,在評審組織方面也更為嚴格。主要特點有:強化了小同行專家評審制度;全面實行視頻答辯;加強評審過程信息管理;加大公示力度,提高獎勵透明度;強化了專家隊伍建設,首次建立了會評組長庫制度,嚴格執行評審專家回避制度,新增設香港、澳門的專家參加自然科學獎初評工作,進一步保證了評審工作的公平公正和權威性;強化了全程監督制度。
突破基礎 成果顯著
陳志敏表示,從2013年度獲獎項目所屬領域看,可以概括為六個方面特征:
基礎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由趙忠賢等人完成的“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確立了鐵基超導體是新一類的非常規超導體,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激發了世界范圍內新一輪探索和研究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熱潮。此外,在恒星演化和特殊恒星的形成,中草藥的化學與生活活性成分,機器學習理論與方法,燃料電池中多相能質傳遞與反應動力學的相互作用機理,可壓縮歐拉方程整體解研究,硬骨魚綱起源與早期演化,禽流感病毒進化、跨種感染及致病力分子機制,高分子復合材料微加工制備及其物理與化學問題,納米結構金屬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農業科技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農業領域連續四年收獲一等獎,2013年更產生了一項特等獎。由袁隆平領銜完成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是繼三系法雜交水稻之后的又一重大創新,將水稻畝產量由700公斤提高到了988公斤,為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大科學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碩果累累。例如,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建立了軍民融合、互動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突破了一大批核心關鍵技術,研制了以我國首艘航母、蛟龍號載人潛水器、30萬噸油船等為代表的海軍新型武器裝備和行業標志性產品。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在大型結構與土體接觸面力學試驗系統研制及應用、集中供熱、電網冰凍災害預防與治理、公鐵兩用斜拉橋建造、離岸深水港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并得到了廣泛應用。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浙江大學與多家企業產學研攻關成功研制“高端控制裝備及系統的設計開發平臺”,突破了國外對高端控制裝備尤其是平臺核心技術的壟斷,為保障我國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又如,“飛機數字化裝配若干關鍵技術及裝備”項目,打破了西方國家在飛機裝配領域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開創了我國飛機裝配技術的嶄新發展模式,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在群眾普遍關注的醫藥衛生、環境保護、能源資源與安全等方面,優秀成果不斷涌現。由李蘭娟院士等完成的“重癥肝病診治的理論創新與技術突破”項目創建了獨特有效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李氏人工肝系統,為解決重癥肝病高病死率難題做出了重大貢獻,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環境領域,有機廢水處理、湖泊底泥污染控制、滑坡地質災害防控、海上油膜探測等方面,都在理論上進行了創新并研發了成套裝備,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應用。針對交通安全,提出了基于行駛環境感知與控制協同的汽車智能安全新技術,發展前景廣闊。
國防與國家安全領域科技自主創新成果顯著。航天、航空、艦船、兵器、軍用電子、材料與先進制造等領域均取得了一批優秀成果。如“載人航天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項目,首次成功運營管理了我國第一個載人空間實驗平臺,首次實現了空間飛行器組合體運行、控制與管理,首次實現了我國航天員進駐在軌長期運行的載人航天器并在其中健康生活和高效工作,首次將我國女航天員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