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認為,中歐貿易遲早有一戰,越早開打對中方越有利,此次談判結果與其說是雙方妥協的結局,還不如說中國單方面的、全面的潰敗。從“雙反”站不住腳到歐盟的“陰謀論”,從國內光伏業的產業調整到歐盟光伏業的“失寵”,從光伏行業一觸即發到葡萄酒調查……中國光伏已經被解讀了無數次,卻總也沒有被真正的說到痛處。
拋開之前種種緣由不說,談判結果就足以判定這場“準貿易戰”的勝負。數量、價格方面都由歐盟說了算,今后進入歐盟市場的中國光伏產品都受此約束,而可浮動條件的增加并非為了提振中國光伏業、為光伏巨頭提供一絲幻想,而是為了在市場大環境有所變動之時,能夠讓歐盟各國享受到來自中國的、廉價的、質量高的、不對本國產生沖擊的光伏產品。換言之,中國光伏企業在歐盟的發展將單方面取決于歐盟光伏業。主動權完全淪喪,中國光伏何來慶幸之資本?
即便中歐光伏大戰如期開打,國內光伏產業也未必會比現在更糟,這個懸在頭上的“刀”已經將光伏業所有的問題激發出來,我國單方面如此迅猛之完敗卻也令人痛心。
第一,光伏行業地位不同。光伏行業在中國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批“大躍進”的金太陽工作雖然已經黯然離場,但有關部門并未給予高度重視,地方政府上馬光伏項目的熱情依然存在,光伏行業在35GW的引領下仍將是未來幾年的“香餑餑”。而歐盟市場完全相反,主要成員國紛紛下調光伏用電補貼,光伏巨頭破產重組工作已經鋪開,下游電站浪費現象雖也存在,但從來沒有像中國這樣浪費的如此嚴重,卻又樂此不疲的建設光伏電站。
第二,地方政府思維方式不同。補貼、并網等工作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光伏企業、電網公司共同配合,地方政府在其中發揮著粘合劑的作用。我國地方政府多唯GDP增速馬首是瞻,光伏項目的上馬并非為了終端的電力利用,僅僅只是為了拉動投資、促進增長、裝點門面;歐盟方面這點做得相對較好,市場化的運作機制不會刻意回避企業的破產,經濟效益很大程度上引領行業的發展趨勢。第三,宏觀任務不同。雖然我國宏觀經濟的問題較多,改革開放所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經濟增長可能會有所下降,但大幅下調經濟增長的情況卻很難出現。盡管今年沒有出現“保7.5”或“保7”的總體目標,上半年7.6%的GDP增速仍然說明了許多問題。穩增長政策的指引下GDP增速大幅下調的可能性已經完全喪失,宏觀層面和地方政府都會為此而殫精竭慮(這是不用說的秘密!)。而歐盟方面對這個指標卻并不關心,從各大機構的預測來看,歐盟區和主要成員國全年GDP增速不到1%,即便出現負增長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整個大環境尚未有所好轉。中歐雙方以此作比,“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的歐盟肯定不會懼怕與中國大打貿易戰,因為即便由此波及到其他領域影響到GDP增速又能怎樣,他們從來都沒有像我們一樣如此在乎過!在起跑線上,中方已經輸掉了“比賽”。
第四,對國際貿易規則不熟悉、對國際貿易法不了解、談判技巧缺失、擔心國內光伏業面臨“滅頂之災”等理由皆不是主要因素,而只是用來搪塞中小企業、普通投資者的借口。當各個層面都背負著經濟增長的重任之時,忍耐退讓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地方政府和國家層面上半年GDP統計結果倒是“打了一架”,雖然具體的統計過程和細則并沒有公布,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除了地方政府造假外,真的找不到其他原因來解釋這個現象。當地方政府都在為GDP而煩惱時,誰又敢真正為光伏企業的利益而得罪歐盟?能夠第一個出現的、讓我們耳熟能詳的問題便是:責任誰來負?
“雙反”事件已成定局,留給社會各界思索的問題卻一直存在,下次貿易爭端我們究竟要采取何種態度、何種立場、何種措施值得認真探討。畢竟,每一次都用單方面宣傳我們取得了重大成果來欺騙自己是不好的,總有一天聽者會厭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