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備受青睞
自6月4日歐盟對華多晶硅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公布以來,光伏行業的發展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特別是對數以百計依賴出口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說,如何逆勢突圍更引人關切。
其實,從2012年以來,國內各種利好政策便接連不斷,給光伏企業帶來了希望。2012年2月,《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規劃》出爐,隨后《關于做好分布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等文件相繼問世。與此同時,在國務院、國家能源局和住建部的密集推動之下,我國光伏應用市場的重心由西部地面電站轉移到中東部分布式光伏應用。
更加明確的是,2012年12月18號,國務院常務會議敲定促光伏產業發展五條措施,釋放積極導向信號:“積極開拓國內光伏應用市場。著力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鼓勵單位、社區和家庭安裝、使用光伏發電系統。”近日,隨著飽受爭議的“金太陽”項目正式下馬,分布式能源并網電價補貼已經 清晰地成為下一階段國家鼓勵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方向。目前,并網補貼暫定與脫硫電價相同,雖各地略有不同,但均在0.3元~0.35元之間,幾乎可以節約三分之一的前期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各種利好政策的出臺,“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光電建筑一體化模式,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實踐“綠色建筑”理念的現實作品。
屋頂光伏價值巨大
“國內光伏市場才剛剛啟動,光伏與商業、工業屋頂的緊密結合將激發強勁的市場活力。”在本次光電建筑市場與投資論壇上,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光電建筑應用委員會主任梁岳峰給出了他的觀點。
那么,與商業、工業建筑屋頂結合的光伏發電項目,究竟蘊含著何種商業模式與多少商業價值呢?中國光電建筑應用專家組成員羅多,結合她的項目操作經驗,提出了幾種思路:首先,目前全國范圍內的工業園區規劃,使得工業園區的屋頂連綿成了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平整、集中、低矮、面積大的特點,使其非常適用于安裝屋頂光伏;其次,即發即用的模式,將減少大量長距離輸送電能的損耗;第三,白天是工廠生產的主要時間,光伏發電的有效時間與之重合,對電網的調峰作用明顯;第四,國家制定分布式能源并網電價補貼政策,將大大壓縮收回投資的時間和風險。
除此之外,羅多還提醒,“碳排放交易”也可能成為屋頂光伏項目的另一種商業模式。上海市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金屬屋面技術分會副會長鐘俊浩,出身于傳統建筑行業,他從2008年就開始介入大型工業屋頂光伏項目建設,第一個標桿性作品即上海虹橋樞紐站的屋頂光伏電站。在他看來,工業屋頂光伏項目絕不僅僅是工業廠房建設好以后,再進行簡單的規劃、設計、安裝光伏設備就可行的,更高效、可靠的屋頂光伏項目應該與建筑設計、建造全程緊密結合。
這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工業園區投資方和房地產商須意識到,屋頂光伏項目不僅僅是在建筑完工后安裝這么簡單,而是需要在建筑設計、建造過程中,就與專業的光伏廠商密切溝通,共同打造一個并網運行安全可靠的分布式能源系統。
按照《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目標,加之當前的形勢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間,光電建筑———尤其是工業、商業屋頂光伏項目,勢必將成為新的藍海。
多重難題待解
然而,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在光電建筑美好發展愿景的藍圖中,仍然存在著挑戰。
例如,大規模工業園區建筑屋頂的所有權界定仍不明確。目前,大多數工廠僅是租用工業園廠房,想建設屋頂光伏項目則必須向園區管理方租賃屋頂使用權。這種“不明確”帶來的局限性,不僅將增加光伏項目的投資成本,還對業主投資建設的積極性造成一定影響,業主是否能在廠房合同租賃期內收回光伏項目成本并產生收益,這是一個他們不得不關心的問題。
同時,工業園區目前廠房建筑結構和材料并沒有統一標準,因此并不是每一個屋頂都適合安裝光伏電站。很多情況下,由于現場客觀條件的制約,安裝規模的浮動范圍也相當驚人。
而且,目前,一般認為光伏電站的運轉年限是25年,但很多廠房屋頂的建筑材料其實都達不到如此長的使用年限,這已成為現實中的一大矛盾。
除此,外部的市場環境和政策制定還沒有進一步精細化,這是工業、商業屋頂光伏項目所面臨的另一大困境。盡管國家鼓勵“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分布式能源的大方向已經指明,但是,電價補貼模式和標準仍在進一步研究中,這導致了行業市場目前仍持觀望態度。
浙江省光伏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趙永紅在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光電建筑產業的推進,還迫切需要兩個方面的重要推動。首先是行業層面,需要開展建筑業與光伏業的跨越和結合,需要光伏企業轉變思路提供一體化服務,還需要行業協會和政府部門積極主動與建筑業多個環節溝通和交流。其次是政策層面,應強調在項目中應用創新型光伏產品和系統,強調通過示范項目來幫助企業積累實際應用數據以促進企業科技創新,強調通過扶持補貼政策與市場監管機制并行的方式來吸引投資并督促項目質量。
只有這樣,光電建筑一體化應用才能真正走進千家萬戶。